天天看點

華為造車,消費者為何不買賬?

華為給自己定義:" 華為不造車,幫助車企造好車。"

事到如今,華為已經幫助車企推出 3 款車型,分别是北汽極狐阿爾法,重慶小康賽力斯 SF5 以及 AITO 問界 M5。

這三款車基本可以代表華為造車的三種模式。極狐阿爾法由北汽主導,華為輕度參與。雖然極狐阿爾法打上了華為的标簽,但無論靈魂,還是軀殼,都是北汽所主導。

華為造車,消費者為何不買賬?

小康賽力斯 SF5 則是華為和小康聯合制造,華為提供整套軟裝系統,但軀殼制造則由小康自己完成。華為作為賽力斯 SF5 汽車的核心供應商,是賽力斯 SF5 的靈魂提供者,而小康則是軀殼鍛造者。

華為造車,消費者為何不買賬?

AITO 問界 M5 是華為參與制造的第三款車。雖然華為一直對外宣稱不造車,可是,AITO 問界 M5 其實就是華為制造的第一款車。AITO 由賽力斯和華為共同推出的高端新能源汽車品牌,華為則全程參與了問界 M5 的設計和制造。

華為造車,消費者為何不買賬?

可以說,在問界 M5 正式推出後,華為已經具備新能源整車研發和設計的能力。如果華為自己下場造車,隻需找一個代工廠,就能複制出蔚來的模式。蔚來就是自己掌握整車技術研發和設計,生産交由江淮汽車代工。

這三款車代表着華為在造車領域不斷深入,并推出的不同産品。但是,從銷售結果來看,三款打上華為标簽的新能源汽車都難說成功。

北汽極狐華為 HI 版補貼後價格為 31.99 萬,2021 全年累計銷量約 1000 餘輛。賽力斯 SF5 補貼後價格為 21.68 萬,2021 全年累計銷量 6997 輛。AITO 問界 M5 剛推出,首發預付訂單超過 6000 單。

華為造車,消費者為何不買賬?

極狐華為 HI 版和賽力斯 SF5 兩款車已經上市大半年,成績不能說不好,隻能說很差。其中,賽力斯 SF5 被傳停産。雖然已經被辟謠,但首批車主幾乎淪為華為造車的小白鼠。賽力斯 SF5 銷量不達預期,不隻是品牌問題,更多的是品質問題。

對華為而言,賽力斯 SF5 是初次試水的第一款車。做不好,也在意料之中,放棄了也就放棄了。在華為智選合作夥伴中,除了賽力斯還有長安和廣汽。

承受最大傷害的就是賽力斯首批車主,當了華為智選汽車的試驗田。可以說,賽力斯 SF5 是華為造車的一次初試牛刀。

華為造車,消費者為何不買賬?

最新釋出的 AITO 問界 M5 能否成功突圍,前景也不好預料。雖然問界 M5 的首發預付訂單超過 6000 單,但是,在賽力斯首發預付訂單也曾在一周内超過 6000,可最終全年銷量都沒能超過 7000。這意味着,退單量也很大。

很多人對華為造車存在誤解,把極狐阿爾法、賽力斯 SF5 以及 AITO 問界 M5 都看作華為汽車,可事實上,他們都不是華為汽車。他們真正的名字應該是華為智選品牌。

什麼叫華為智選品牌?就是深度嵌入華為核心系統的品牌,都可打上華為智選的标簽。不止汽車領域,在手機領域也誕生了一系列的華為智選手機。

華為造車,消費者為何不買賬?

華為和諾基亞成立了一個合資公司,名叫鼎橋通信。該公司推出了一系列的華為智選手機。因為美國的封鎖,台積電無法給華為代工 5G 晶片,但諾基亞可以。于是,諾基亞和華為合資成立鼎橋通信,直接把華為手機改個名字,再由諾基亞去找台積電代工麒麟晶片,華為就完成了 "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 之舉。

華為手機就以華為智選手機的形式重生了。在鼎橋通信的股權結構中,華為也是最大股東和實控人,諾基亞充當了橋梁的作用。

華為造車,消費者為何不買賬?

鼎橋 M40 和華為 mate40 一毛一樣

但華為智選手機終究不是華為手機,隻是使用了華為核心技術的合資品牌手機。

在汽車領域,同樣如此。極狐、賽力斯在名義上都不是華為汽車,隻是使用了華為技術的汽車。北汽和小康是整車廠,華為隻是核心技術供應商,比如鴻蒙系統、自動駕駛、雷射雷達、車規晶片等。

華為造車,消費者為何不買賬?

然而,在這其中,存在一個巨大的營銷錯位。極狐汽車不是華為汽車,是北汽汽車,賽力斯也不是華為汽車,是小康汽車。但北汽也好,賽力斯也好,找華為合作,一是看重華為的技術,二是看重華為品牌的号召力。是以,極狐和賽力斯的釋出會,都交給了華為來辦。

而華為想要借助其中任何一款車,一炮打響自己是中國博世的名頭,也樂意幹這個事,問題也就出來了。

華為造車,消費者為何不買賬?

明明是北汽的車,明明是小康的車,但在營銷上, 卻全面華為化,全面跟華為挂鈎。結果是,車主都因力挺華為,買了北汽極狐,買了小康賽力斯。極狐和賽力斯的銷售在賣車時,也會同步隐藏北汽或者小康,大力吹捧華為,借助華為的品牌号召力來實作銷售轉化。最終,車主心裡認定,這就是華為汽車。

然而,在售後方面,華為是不管的,是由北汽或者小康負責的。産品出了品質問題,責任也是由北汽或者小康背負的。華為隻是一個供應商,但這個供應商向車主透支了自己的品牌信譽。

隻要車子出了問題,車主都會怪罪于華為。這一切的結果,都是在品牌認知上的錯位所導緻。而餘承東本人又很喜歡在釋出會上誇海口,就像開手機釋出會一樣,動辄用 " 碾壓 "," 超級成本效益 " 等誇張性詞彙。像剛釋出的問界 M5,餘承東就吹到:" 百萬豪車體驗 "。

華為造車,消費者為何不買賬?

汽車跟手機不一樣,手機你可以亂吹,畢竟才幾千塊錢一台。隻要使用起來不差,大家也都能接受。但華為智選汽車動辄 20 萬以上,可能是車主好幾年的積蓄。隻要出現一點點的小毛病,也會被無限放大,這種不滿最終都會對華為品牌形成反噬。

汽車釋出會真的不能像手機釋出會一樣大嘴巴。餘大嘴巴要管住自己的嘴,不能把手機營銷那一套照搬到汽車營銷的舞台。

華為智選新能源汽車還存在另一個問題,即,脫離了普通消費者的價格承受能力。雖然華為手機 mate 系列攻破了高端人群,可華為的核心使用者群仍然是以普通消費者為主。在汽車市場,最大的細分市場其實就是 10-15 萬。當賽力斯的起步價賣到 21 萬時,絕大部分車主都不是沖着小康去的,而是沖着華為去的。

華為造車,消費者為何不買賬?

華為智選汽車為什麼貴?其實,不貴。市面上的小鵬、理想、蔚來、特斯拉、比亞迪漢的價格基本都在 20-40 萬之間。人們覺得華為智選汽車貴,隻是覺得北汽、小康不值得罷了。在目前的主流新能源汽車市場,20 萬以下的車型隻有五菱、哪吒以及領跑汽車等。

華為造車至今,仍然面臨着一個難以調解的沖突點。即,汽車大品牌不願意将靈魂交給華為,而汽車獨幕喜劇牌又撐不起華為智選汽車的溢價。華為的整套智能汽車技術是不便宜的,它是華為投入巨資研發才得到的。把這套智能汽車技術放在小康的身上,就好像一副黃金馬鞍,配在了一匹劣等老馬身上。

你說,要賣 21 萬,其中馬價值 10 萬,馬鞍價值 11 萬。消費者到底買的是馬鞍還是馬?

華為造車,消費者為何不買賬?

如果把小康換成上汽集團,華為智選汽車的品牌溢價和品質品控,無疑都能再上一個台階。可是,上汽集團自己有錢有人才,甯願聯合博世,自己造一副新的金馬鞍,也不願用華為的馬鞍。

有好鞍沒好馬,這才是當下華為造車最大的難點。

ZAKER 新聞出品

文 / 肖邦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