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重文輕武”并非宋朝滅亡的主要原因,一切都源于過往

如果說穿越可以實作,那麼一定有很大一部分人願意去宋朝。而這最主要的原因是宋朝的時候,文人的環境特别好。這大概是現代人對于宋朝的第一印象。

長久以來,宋朝都被貼上了“重文輕武”的标簽。對外作戰的連連失利,宋朝滅亡的主要原因,也都和它扯上了關系。從表象上來看,的确是軍事力量薄弱才有了被欺負的現狀。可是這是誰造成的?或者說為什麼會這樣?這才是我們探究的主要方向。

“重文輕武”并非宋朝滅亡的主要原因,一切都源于過往

“重文輕武”思想從誰開始的呢?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一個靠演戲做了皇帝的人。是他為軍隊的發展戴上的枷鎖,也是他把文人的地位推了上去。

他之是以這麼做,都源于過往。首先,因為自己被黃袍加身當上皇帝的經曆,時刻提醒他武将太強會有怎麼樣的後果。其次,曆史上慘痛的教訓。尤其是宋的前身唐朝,安祿山是怎麼一步步成長起來的,然後又是如何霍亂大唐的。都是因為有了強大的軍事力量後的不臣之心。

趙匡胤深知其中利害,是以他要提前遏制那些武将形成自己的勢力。他自己“杯酒釋兵權”,收回一幫老部下的掌兵之權。後來,名将嶽飛冤死,根本原因也是軍事力量太強。

“重文輕武”并非宋朝滅亡的主要原因,一切都源于過往

我們知道了宋朝主政者“重文輕武”思想的形成。接下來就是分析這種做法帶來的影響。

作為旁觀者的我們很清楚,無論是朝代還是獨立的個人,要想良好的發展必須保持“均衡”。哪怕再有特色的團體或者個人,都要顧及發展的各個方面。

宋朝的最核心最根本的問題就出在了這裡——矯枉過正。他們發現了問題,制訂了措施,唯獨忽略了措施的科學性。“守内虛外”是宋政府實行的國策。這項政策具體内容是,加強中央禁軍的建設,進而達到拱衛中央威懾地方的目的。注意,這項政策始終都在強調中央,地方和邊境都沒有在宋朝政府考慮範圍之内。他們實在太怕被人推翻了。

“重文輕武”并非宋朝滅亡的主要原因,一切都源于過往

1,耗費物資,滋生腐敗

中央禁軍建設起來以後,因為其體量大重要性強,是以宋朝的物資偏重點都在這裡。甚至發展到後來,全國的糧食物資等都是為了供應京城。而在古代,交通條件有限。單說糧食,運輸的時候,十有三四就耗費在了途中。如此一來,生活各方面物資的無用消耗比就太高了。

到宋徽宗時期,這樣的路數已經嚴重變形。京城官員在調撥物資的時候欺上瞞下,從中擷取好處。而且得來的物資揮霍無度,大多都用來享樂。這樣無疑加劇了周邊地方的負擔,而且有的地方物資儲備連正常的軍隊衙門開支都滿足不了。這時候一旦有事情-發生,哪來的後續補充?

“重文輕武”并非宋朝滅亡的主要原因,一切都源于過往

2,失去競争,強軍成弱軍

軍隊之間的良性競争可以促進戰鬥力增長穩固軍事力量。但是如果沒有競争呢?宋朝一味的加強中央軍的建設。時間長了,這些中央軍就會滋生出高人一等的錯覺。因為政策上的原因,更會讓他們覺得所有地方軍都不如他們。理所當然地當慣了老大,就會懈怠自身的實力。地方軍又因為沒有相應支援戰鬥力不足。是以最後的結果就是宋朝全體軍事力量減弱。

“重文輕武”并非宋朝滅亡的主要原因,一切都源于過往

3,國防力量減弱,對外作戰無力

前面說到的兩點,會直接帶來一個後果——外敵入侵之時,大宋毫無招架之力。北方民族大都比較彪悍,作戰能力很強,他們一旦入侵,宋朝怎麼抵擋?

邊防力量?已經被朝廷刻意打壓到了很弱的狀态。中央禁軍?怕是早早成了隻會抖威風的官老爺。打戰所需要的物資,早已不知道被用到了什麼地方。

綜上,宋朝羸弱的表現和滅亡的結局,看起來是“重文輕武”惹的禍。但是最根本的原因是:皇權當政者施行了太過片面的糾正。他們把以往的亂政過錯,誇大地加在了武将和軍事力量沒法掌控這兩方面,進而忽視了國家發展所必須的良性因素。最後導緻了弱宋受欺的局面。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來關注鄰家小史官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