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穿越可以实现,那么一定有很大一部分人愿意去宋朝。而这最主要的原因是宋朝的时候,文人的环境特别好。这大概是现代人对于宋朝的第一印象。
长久以来,宋朝都被贴上了“重文轻武”的标签。对外作战的连连失利,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也都和它扯上了关系。从表象上来看,的确是军事力量薄弱才有了被欺负的现状。可是这是谁造成的?或者说为什么会这样?这才是我们探究的主要方向。

“重文轻武”思想从谁开始的呢?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一个靠演戏做了皇帝的人。是他为军队的发展戴上的枷锁,也是他把文人的地位推了上去。
他之所以这么做,都源于过往。首先,因为自己被黄袍加身当上皇帝的经历,时刻提醒他武将太强会有怎么样的后果。其次,历史上惨痛的教训。尤其是宋的前身唐朝,安禄山是怎么一步步成长起来的,然后又是如何霍乱大唐的。都是因为有了强大的军事力量后的不臣之心。
赵匡胤深知其中利害,所以他要提前遏制那些武将形成自己的势力。他自己“杯酒释兵权”,收回一帮老部下的掌兵之权。后来,名将岳飞冤死,根本原因也是军事力量太强。
我们知道了宋朝主政者“重文轻武”思想的形成。接下来就是分析这种做法带来的影响。
作为旁观者的我们很清楚,无论是朝代还是独立的个人,要想良好的发展必须保持“均衡”。哪怕再有特色的团体或者个人,都要顾及发展的各个方面。
宋朝的最核心最根本的问题就出在了这里——矫枉过正。他们发现了问题,制订了措施,唯独忽略了措施的科学性。“守内虚外”是宋政府实行的国策。这项策略具体内容是,加强中央禁军的建设,从而达到拱卫中央威慑地方的目的。注意,这项策略始终都在强调中央,地方和边境都没有在宋朝政府考虑范围之内。他们实在太怕被人推翻了。
1,耗费物资,滋生腐败
中央禁军建设起来以后,因为其体量大重要性强,所以宋朝的物资偏重点都在这里。甚至发展到后来,全国的粮食物资等都是为了供应京城。而在古代,交通条件有限。单说粮食,运输的时候,十有三四就耗费在了途中。如此一来,生活各方面物资的无用消耗比就太高了。
到宋徽宗时期,这样的路数已经严重变形。京城官员在调拨物资的时候欺上瞒下,从中获取好处。而且得来的物资挥霍无度,大多都用来享乐。这样无疑加剧了周边地方的负担,而且有的地方物资储备连正常的军队衙门开支都满足不了。这时候一旦有事情-发生,哪来的后续补充?
2,失去竞争,强军成弱军
军队之间的良性竞争可以促进战斗力增长稳固军事力量。但是如果没有竞争呢?宋朝一味的加强中央军的建设。时间长了,这些中央军就会滋生出高人一等的错觉。因为政策上的原因,更会让他们觉得所有地方军都不如他们。理所当然地当惯了老大,就会懈怠自身的实力。地方军又因为没有相应支持战斗力不足。所以最后的结果就是宋朝全体军事力量减弱。
3,国防力量减弱,对外作战无力
前面说到的两点,会直接带来一个后果——外敌入侵之时,大宋毫无招架之力。北方民族大都比较彪悍,作战能力很强,他们一旦入侵,宋朝怎么抵挡?
边防力量?已经被朝廷刻意打压到了很弱的状态。中央禁军?怕是早早成了只会抖威风的官老爷。打战所需要的物资,早已不知道被用到了什么地方。
综上,宋朝羸弱的表现和灭亡的结局,看起来是“重文轻武”惹的祸。但是最根本的原因是:皇权当政者施行了太过片面的纠正。他们把以往的乱政过错,夸大地加在了武将和军事力量没法掌控这两方面,从而忽视了国家发展所必须的良性因素。最后导致了弱宋受欺的局面。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邻家小史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