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時期,中國的火器種類繁多,例如佛朗機炮、鳥铳、碗口炮、神槍、快槍等等。但是到了滿清時代,幾百年間火炮的技術不僅沒有進步,甚至還有退步的現象。那麼滿清為什麼不發展火器,甚至還要打壓火器的發展呢?

英國發動鴉片第一次鴉片戰争,第二次鴉片戰争後。西方曾經繳獲一批清軍的大炮,研究發現這種大炮和幾百年前的填裝大炮沒有差別。炮身沉重,裝彈麻煩,同時射程還近,可以說沒有多少實戰價值。
加工粗糙,這些滿清大炮和200年前明朝的紅衣大炮相比,其性能還遠不及明朝的紅衣大炮。很明顯,滿清在火炮槍支方面的技術,不僅沒有進步,甚至連明朝時期的火炮都不如。
而清朝後期的八旗兵,普遍還在使用弓箭,長毛和大刀。少部分軍隊裝備有火繩槍。這種火繩槍面對當時的西方世界,可以說落後幾百年,發射效率和攻擊力還不如強弓。
唐宋元明各朝各代,和西方的貿易往來及其密切。滿清前中期并沒有閉關鎖國,和世界的交往也沒有中斷,可以說清政府還是能夠了解到西方世界的。
對于西方的火炮技術其實滿清早就知道一二。例如在康熙時期,沙俄入侵北方。清軍就集結幾千重兵圍攻雅克薩城,但是城裡八百沙俄軍隊裝備大量燧發槍,清軍攻城久攻不下,被迫采取圍而不攻的方式。将沙俄軍隊糧食耗盡,最後才投降,這是清軍第一次領略燧發槍的厲害。
到乾隆時代,乾隆甚至收藏了大量的燧發槍,但是軍隊和民間卻看不到。面對南部的小國緬甸,清軍同樣也吃燧發槍和西方火炮的虧。還珠格格裡就有這樣一幕,清軍和緬甸軍隊交戰,清軍大敗,爾康被緬甸軍隊俘虜。
面對緬甸這樣的小國,按道理說應該是單方面的碾壓,可事實卻是殘酷的。清緬戰争期間,清軍死傷慘重,甚至戰死四個主将。當時的緬甸正處于貢榜王朝,緬甸的西面正是英國控制之下的印度。
是以緬甸很容易和英國人接觸,在貿易往來中,軍火貿易也成為其中的一個項目。緬甸地處熱帶季風氣候地區,全年高溫多雨。清軍裝備的火繩槍和弓箭在這樣的環境中,火藥潮濕沒法開火,弓箭因為雨水發黴,沒使用多久就斷弓弦。
雖然燧發槍也會因為多雨高溫的氣候出現問題,但是英國人征戰四方,早就将潮濕問題考慮進武器的設計之中,可以說燧發槍已經遠遠領先滿清的火繩槍。
燧發槍和火繩槍相比,燧發槍的主要特點就是利用燧石激發,激發的成功率高。而火繩槍需要用火點燃火繩,能不能成功開槍涉及火繩的品質以及填裝的火藥的狀态等等。可以說火繩槍開啟的失敗率達到一半以上,即兩個人隻有一個人的槍能夠正常使用。
燧發槍的擊發成功率高,不像火繩槍需要随時準備火把。是以,在埋伏或者夜襲的時候,燧發槍可以很好的隐蔽起來。而火繩槍想要使用,必須時刻準備好火把。如果遇見雨天,火繩槍就相當于一個木棍,發揮不了任何支援作用。
燧發槍隊,采用的是三段射擊的方法。第一隊射擊,第二隊準備,第三隊裝填。射程遠,火力持續并且密集。特别是防守城市的時候,居高臨下,可以大量殺傷敵方士兵。
實戰中,緬甸人就充分發揮燧發槍的優勢。不和清軍正面決戰,而是依附城池,吸引清軍來攻打。第二次清軍和緬軍戰争中,清軍調集四千餘人猛烈攻擊緬甸軍隊的陣地。緬甸軍隊裝備的燧發槍優勢便展現出來,燧發槍槍彈的殺傷能力、射速和準度遠超清兵,甚至有大量未經軍事訓練農民使用燧發槍都能精确射擊。
清軍和緬甸軍隊交戰四日,雙方都死傷慘重,清軍的傷亡明顯高于緬甸軍隊。面對焦作的戰事,清軍不得不請求援兵。
為了打開中國市場,英國發動第一次鴉片戰争。當時的英國陸軍,清一色的燧發槍和擊發槍。反觀清軍,從來都不吸取教訓,從和沙俄的雅克薩城之中,再到滿清和緬甸之間的戰争,清軍的槍炮從沒進步過。
英軍采用經典的三段射擊方式,憑借燧發槍長射程的優勢,在清軍進攻過程中造成了大量殺傷,清軍的騎兵和步兵倒在一排排槍口下。甚至到太平天國時期,太平軍就大量購買了西方的燧發槍和擊發槍。滿清的部隊依然如故,大刀、長毛、火繩槍完全靠人數的優勢去彌補裝備的劣勢。
那麼滿清明明知道槍炮的厲害,為什麼沒有引進,反而是極力反對呢。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為了鞏固滿清的統治地位。滿清八旗軍入關後,所向披靡。滿清認為自己和漢人的差別在于,滿清的八旗子弟都會被要求學習騎射。騎兵和弓箭手是滿清統治的利器。如果大力發展火槍火炮,那麼旗人會騎射的優勢将會蕩然無存。
滿清統治時期,就通過立法的方式,禁止民間出現騎射現象,進而保證滿清八旗兵對漢人武裝的優勢。高精度、高射速的槍炮正是騎兵的克星,一旦漢人百姓掌握火槍技術,起來造反那麼清朝廷必然無法壓制。
清朝時期,雖然統治階級是滿人,但是其人口稀少。裝備火槍,并不需要太差時間訓練,一個普通的農民就可以成為一個很好的槍手。
是以,滿清不但禁止老百姓裝備火器,甚至限制漢族人為主的綠營裝備火器,政府也不進行研究。在和西方貿易過程中,火槍交易也是重罪。
面對火槍的危險,以及西方的滲透。乾隆時期,施行閉關鎖國。對外貿易就意味着要與外國人接觸,這無疑是給了國人見識和接觸外界世界的機會,這種貿易上的接觸在取得财富的同時,必然會帶來一些新的思想文化。一方面是避免和西方的沖突,另一方面是不想讓滿清百姓了解西方的科學技術,特别是槍和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