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失魂落魄”十八梯

作者:高挑優秀病尉遲

十八梯重裝開業了,作為承載着重慶城市傳統風貌的區域,十八梯有着說不完與說不盡的故事。對十八梯重新面世滿懷期待的人們恐怕要失望了,那些曾經說不完的故事,隻留在了幾幅入口的幾幅浮雕畫裡,成了失真的往昔。

“失魂落魄”十八梯

前幾日的一個中午,在較場口吃飯,飯後朗日,同行諸君提議去開業的十八梯看看。體驗歸後,衆皆唏噓,浮華猶在,魂魄皆失。

十八梯的打開界面

過了道閘,拾級而下,迎面撲來的是沿街店面高音喇叭的促銷之聲,特産店、旅遊紀念品店、餐飲店、奶茶店、咖啡屋就像一隻隻瞪大的眼睛,盯着過往路人的口袋。一種“被消費”的壓迫感襲來,過分的熱切與熱情,仿佛不消費點什麼就對不住這個赫赫有名的景區一樣。

密集的商業布局,讓整個十八梯幾乎沒有坐下來的縫隙。即便能看到咖啡屋外太陽傘下的桌椅,在這樣局促的環境中,怕是沒有誰能在這裡些許慵懶一下。

修舊如新

尋了半天,也沒找到當年跟一個土著十八梯朋友喝茶的那個茶樓。記得當時是一棟吊腳樓,木桌竹椅,蓋碗閣窗,有人上來,樓梯吱呀作響。窗外雞飛狗叫,人聲嘈雜,滿滿的煙火氣;室内則是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裝飾,擺放着留聲機、連環畫、電影海報之類的老物件。喝完茶,悻悻而歸,若有所得焉,若有所失焉。

“失魂落魄”十八梯

修舊如舊,一般是這類城市更新改造的一貫做法,不知道為什麼,十八梯竟然被修舊如新。雖然沿街建築的形狀還保留着山城建築的樣子,但也僅僅是個樣子而已。或許是毗鄰解放碑商業中心的緣故吧,按理說更不應該,因為隻有與解放碑鱗次栉比的高樓大廈,豪華商業差異化才對,才能參差多态,找到自己的生态位。這樣硬杠的結果可想而知。

亦或是僅僅滿足觀光客,來重慶走馬觀花的遊客,畢竟,重慶作為穩居前三的旅遊目的地城市,每年來渝的人絡繹不絕,不愁沒人。就像旁邊那個叫國浩18T的樓盤,也不是為重慶人準備的,主要針對外阜“高淨值”人群。但這麼吃外地人“麻麻魚”,合适嗎。

十八梯的魂是什麼?

人們說,旅遊是從自己呆膩的地方去看别人呆膩的地方。那麼,旅遊賣的不是全國同行的旅遊紀念品,而是一種生活方式。

據我那十八梯土著朋友說,原來這裡的居民,分好幾批都搬走了,很少有留下來的。安置到大竹林、南岸的都有,搬遷後的居民也很少回來了。他小時候,做作業做不出來,一條街走下來,作業就做完了。淘氣爬路邊的貨車,路過的老人都會大聲訓斥。有句話叫養育一個孩子需要一個村子,搬到城市裡的道理也是一樣的,一個街區有一個街區的傳承與積澱。可是,這種社群鄰裡的關系紐帶打斷了,原來的生活方式也就斷了。

失去文化傳承的十八梯,還是十八梯嗎?失去社群生活方式的十八梯,也就像丢了魂的人,行屍走肉而已。魂兮歸來,談何容易。

城市景區的“精魄”所在

中國古代有“三魂七魄”之類的話,《抱樸子·地真》裡說到修仙,就要“金水分形”,分形之後,“則自見其身中之三魂七魄,而天靈地祇,皆可接見,山川之神,皆可使役也”。盡管這種幽冥之學屬于封建迷信,不足道,不足信。然而可以借用一下來說一下城市景區的特點。

首先,城市景區不同于自然景區,藍天白雲綠水青山,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這裡沒有。有的是城市中曆史積澱下來的生活,是在歲月洗禮、打磨出的生活方式。衣食住行異于别處的獨特之處。

其次,城市景觀既要有熟悉的陌生感,又要有陌生的親近感。要從大衆生活中,适當抽離;而又因為是城市,服務于配套則都是大衆所熟悉。開窗江風拂面,閉門大床WEIFI。開發商文案裡的經常強調“入則清淨,出則繁華”也是說的這層意思。

再者,城市景觀更應該強調沉浸式體驗,沒有體驗,怎麼能吸引越來越挑剔的消費者。現在不是物質匮乏時代,不是封閉時代,見多識廣的國人,出個國都跟那屋北屋一樣,一味的兜售大路貨,必早唾棄。

聽說,十八梯的開發者來自沿海地區,那更應該帶來新的理念和操作手法。對于有志于在這個行業再繼續深耕的企業來說,更應該引起高度重視。就是從昨天“賣産品”轉換為明天的“賣生活”。中國社會發展到今天,已經進入了一個粗放地賣産品,進入了一種高品質地賣生活的轉換。這點巨大的空間和先天的優勢應該發揚,而不是舍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