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唐文宗時期,皇帝居然管不住底下的人,悲劇就是這樣發生的!

今天跟大家講一下唐朝後期混亂的因素之一的宦官勢力,唐文宗除了著名的牛李兩黨的黨派之争之外,另外一股勢力就是宦官階級。

唐文宗時期,皇帝居然管不住底下的人,悲劇就是這樣發生的!

唐朝後期的宦官,權勢越來越大,而且内部也有派系。朝官與宦官,本是水火不容,故當時有“南衙”(朝官所在地)“北司”(宦官所在地)對峙之說。但由于宦官所處的有利地位,朝官們不得不與之接交。當時牛李兩黨中的朝官,對宦官的态度大體可以分為3種。

一種是與宦官中某些人關系較為密切。當時宦官也會扶持一些文官,幫助入相位,如李宗闵。使其能夠與牛黨的牛僧儒并列抗衡,幫助排擠政敵李德裕出朝等等。

唐文宗時期,皇帝居然管不住底下的人,悲劇就是這樣發生的!

如李宗闵在文宗朝因宦官之助而人居相位,引拔同年牛僧儒并列顯秩,排擠畋敵李德裕出朝。

第二種是雖然不與宦官同流合污,但也不敢直授其鋒,公然抗争。

牛僧信就屬于這一類型。敬宗時,宦官王守澄專權用事,牛僧儒不敢多言,隻是求外出為官,避禍自安。宋申錫謀除宦官事洩被貶,牛僧儒又愉偷地在文宗面前辨白,表露出不苟同于權闖的政治立場。

唐文宗時期,皇帝居然管不住底下的人,悲劇就是這樣發生的!

第三種則是對宦官進行程度不同的鬥争。如令狐蔻、李固等人就屬此類。

而宦官呢,也充分利用朝官之間的沖突鬥争,來擴充和鞏固自己的權勢地位。很清楚,牛李黨争激烈多變之時,朝官的注意力主要集中于内部政敵間的角逐,無暇旁顧宦官的專權。大宦官王守澄曆久不衰,與此有很大關系。有人是以把外朝(朝官)與内廷(宦官)之間的關系,形容為反襯關系:外朝愈見其動,内朝愈顯其靜;外朝轉靜,内廷則可能要動。而近半個世紀的外朝變動,自然給内廷宦官的不動與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時期與機遇。為了給自身的發展赢得時間,創造機遇,宦官們自然曉得如何使朝官們鬥争不已。這不能不說是“牛李黨争曠日持久的一個重要因素。

唐文宗時期,皇帝居然管不住底下的人,悲劇就是這樣發生的!

當年唐文宗在面對牛李兩派鬧得不可開交之時,曾十分感歎地說:“去河北賊易,去此朋黨實難!”這不能說不是他一時的由衷之言。問題是,他和他前後的皇帝一樣,在有此感歎的同時,又希望在包括朋黨紛争的各種力量的沖突之中,鞏固自己的皇權。其結果,隻能是适得其反。力量消耗在朋黨之争中,生命操縱在宦官之手中,國土分裂于藩鎮割據之中,最後,王朝滅亡于這些沖突之中。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