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蘇面面 來源:陪你漫長歲月
這世上總有一個人是你的例外
陪你度過漫長歲月~
前段時間朋友戀愛了,最近聊起時她沒那麼幸福,反而還有些焦慮。
我問她發生了什麼,她開始給我列舉出相處時大大小小的細節,核心主旨隻有一個,就是要論證男生愛不愛她、有沒有更愛她。
我聽得哭笑不得,這還是熱戀期呢,怎麼就開始抓着蛛絲馬迹做閱讀了解了。
朋友歎了口氣:“我這不是擔心嘛,都說感情裡愛得更多的那個就被拿捏住了,我可不想被對方牽着鼻子走,多卑微啊。”
的确,很多情感理論都會說,先動心的人就輸了、更愛的那個人就輸了、太在乎對方你就輸了……好像隻要你的真心稍微重一點,對象就會以此為小辮子占你便宜那樣。
大部分人也不是害怕經濟上的損失,大家既是擔心情感受傷,也是害怕自己會因為愛得太過而喪失雙方交涉中的主動權,變成親密關系裡的弱者。
但這個想法,方向上是有偏差的。
不是愛得多的人就是弱者,而是不夠從容的人,才是弱者。
以前我在戀愛的時候,總喜歡彰顯自己的不在意。
比如我不會秒回對方的消息,也不會把和對方在一起的事當作第一順位,我堅持兩個人間一定要保持距離,也從不會表現出多親密的依賴。
我深信這是健康的交往狀态,也覺得隻有這樣,才不會在關系裡落于下風。
反觀我閨蜜,24小時聊個不停,報備查崗一樣不落,一有空就想和男生見面。
我當時對她的态度不屑一顧,并且還在心裡偷偷覺得,要不了多久男生就會暴露本性,開始對她改變态度。
但事實是,他倆交往得好好的,倒是我,在幾次争吵後慘淡收場。
我看着她每天樂滋滋的樣子特别不服氣,就語重心長地叫她别太愛,多觀察細節,不然早晚會受傷。
閨蜜無情地嘲笑了我一番:“你自己看看你那樣,你這理論根本不現實。”
是的,的确不現實。
我後來就意識到,人的情感濃度很難通過理智調整,就算勉強可以,你在每天計算着對方愛的程度,然後調整自己的過程中,其實就是一種過度關注了。
當你投入了這麼多時間去比高下時,你的注意力被占據,你的時間精力被消耗。你還說自己沒那麼愛?明明就是超愛。
而我朋友這樣,随着自己的心意去表現,不過度分析對方的想法,隻談自己想談的戀愛,反而掌握了主動權。
以前聽過一個辯手回答“你要找愛你的人還是你愛的人”這個問題,我理所當然地覺得,肯定是愛我的人才會讓我在關系裡成為強者。
而她的回答是——
“我選我愛的,因為我愛他等于是我在拿勺子喂他吃東西,而什麼時候停止,決定權在我。”
這件事也是如此。
像我朋友這樣隻關注自己的需求,不擰巴地渴求愛,也不焦慮地分析愛,才使她的愛變得彈性又健康。
她不會患得患失,也不會糾結自己表現得好不好,更不會因為要前進還是後退而糾結失眠。
她的松弛使她更好地駕馭了這段感情,她從容地享受關系裡發生的一切,也能更好地去判斷自己的感受。
是以,她在熱戀期時能過得甜甜蜜蜜;而一旦嗅到情感變質的味道時,也能堅定地全身而退。
假裝不在意隻會讓人越來越在意,不要去關注愛的程度,不要抽絲剝繭争論相愛的細節。多專注自己的狀态,才會獲得真正的情緒自由。
當你在感情裡的自由度比對方更大時,也許你還是無法掌控對方,但至少你能更清晰地掌控自己,這就是最大的愛情赢家。
現在再回想,在一段認真的感情裡要求自己别去愛,真的是件很不切實際的事情。
假如你不夠喜歡他,你倆又怎麼會在一起呢?
我們無法估量他人的情感,隻能管理自己的情緒。當你過于在意“能不能在一起”這個結果時,心态失衡必然會導緻行為上的變形。
就大方一點,抱着“在不在一起都可以,我和你都自由”的心态,去大膽地愛,也大膽地直面不愛。
沒有一場分别不會帶來疼痛,但如果你能夠接受結局的任何可能性,那麼分别到來時,你也不會耿耿于懷。
從容地去愛,也從容地不去愛。
真正的強者不是永遠都在被愛,而是即使不被愛,你也無所畏懼。
-END-作者 | 蘇面面 首發公衆号 | 陪你漫長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