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12個症狀可能是癌症預警,一旦發現一定要小心

審閱者: 周鑫莉(複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

當身體出現異常情況時,可能會發出一些"求救"信号。癌症也不例外,如果身體内出現惡性良性腫瘤,往往會出現一些信号。

下面這些癌症信号,不論對于男性還是女性都很重要,應該格外留意。

1、食欲下降

在許多種情況下,如心情不好或者流感,都會讓人食欲下降。癌症會改變人體新陳代謝的節奏,進而導緻食欲下降。

此外,胃癌、胰腺癌、結腸癌以及卵巢癌也會對胃部造成壓迫,進而讓患者産生飽腹感。

2、便血

癌症會造成異常出血,也會造成諸如潰瘍、痔瘡、感染或疼痛等問題。發現便中帶血時,血液通常是經胃腸道而來,也就是食管、胃部或腸道。

通過檢視便血顔色的深淺,能夠大緻判斷出血來源:

鮮紅色代表着血液由直腸或直腸末端而來。

暗紅色甚至黑色、柏油樣則意味着血液從更遠處過來,如胃潰瘍造成的流血。

無論原因是什麼,便中帶血時都需要進行檢查。患者可能需要進行結腸鏡或其他檢查。

3、血尿

尿中帶血可能是尿路問題的預警信号。

腎癌或膀胱癌會造成這種症狀,不過也可能是尿路感染、腎結石或者腎病導緻的。

4、持續咳嗽

感冒或流感可能會造成咳嗽,但是咳嗽也極有可能是肺癌的潛在症狀,伴随的警示信号還有胸痛、體重減輕、聲音沙啞、疲勞以及氣短。

尤其對于吸煙者來說,如果咳嗽持續不斷,請及時就診。

5、極度疲勞

這12個症狀可能是癌症預警,一旦發現一定要小心

圖檔來源:站酷海洛

這是癌症的最常見症狀之一。

這裡說的疲勞不是一般的勞累,而是一種無法緩解的疲憊感。如果在運動或增加睡眠時間後仍然無精打采,請及時就診。

6、持續發熱

體溫上升通常是感染的症狀。但有些癌症,包括淋巴瘤、白血病以及腎癌和肝癌也會導緻發熱不退。

7、頸部腫塊

有可能是感染導緻的,但是頸部淋巴結也是口腔癌、咽喉癌、甲狀腺癌以及喉癌的早期預警信号。

癌症導緻的腫塊通常不會有疼痛感。

如果頸部淋巴結不變小或持續生長,請及時就診。

8、盜汗

對于中年婦女來說,盜汗通常是更年期的症狀。不過盜汗同時也是癌症或感染的症狀。

9、皮膚變化

皮膚癌的一個警示信号是皮膚上的異常組織持續生長,或者傷口無法愈合。

如果出現如下症狀,請看皮膚科醫生:

患處變大、增厚;

顔色變化;

邊緣處形狀怪異;

患處比橡皮擦大;

傷口長期無法愈合。

10、淋巴結腫大

頸部淋巴結腫塊通常是由膿毒性咽喉炎或其它感染導緻的。少數情況如淋巴瘤或白血病之類的癌症也會導緻淋巴結腫大。

已擴散的乳腺癌會導緻腋下淋巴結腫大,如果是無痛性腫塊且持續一周左右無法消退,請找醫生做進一步的檢查。

11、吞咽困難

咽喉處有異物感通常是胃灼熱的症狀。

這12個症狀可能是癌症預警,一旦發現一定要小心

少數情況下,如果患者感覺吞咽困難、進食梗噎感,那麼可能是食管癌的信号。

如果異物感無法緩解或持續加重,請及時就診。

12、不明原因的體重下降

每5個被診斷出癌症的人中,至少有2個出現體重下降。這種情況的發生沒有明顯的緣由。

如果出現不明原因體重下降,例如一個月體重下降5kg,請及時就診。

男性特有症狀

1、尿中或精液中帶血(血尿或血精)

尿液或精液中出現粉色、棕色或紅色通常無需擔心。感染、腎結石、創傷以及非癌性前列腺增生都會造成血尿。但少數情況下也可能是腎癌、膀胱癌或前列腺癌。就診後醫生會對患者進行尿檢或其它檢查以發現出血原因。

2、睾丸腫塊

無痛感腫塊可能是睾丸癌的預警信号。盡管腫塊可能是創傷、積液或疝氣導緻的,但是很難單從這些狀況中推斷出病因,是以患者需就醫檢查。

3、射精或排尿疼痛

如果小便或射精時感覺疼痛,可能是感染或前列腺/尿道腫大導緻的,但也有可能是前列腺癌的症狀。如果疼痛無法緩解,請及時就診。

女性特有症狀

1、乳房腫塊或變化

盡管它是乳腺癌的症狀,但大多數的腫塊都不是癌症。可能是積液性囊腫或非癌性惡性良性腫瘤。

不過,如果發現乳房處新增腫塊或腫塊持續生長,為了排除患癌可能,請及時就診。

另外,如果出現以下情況,還需要做進一步檢查:

乳房處皮膚紅腫或潰瘍;

乳房疼痛;

乳頭變化;

腋下出現腫塊;

乳頭處流出非乳汁性液體。

這12個症狀可能是癌症預警,一旦發現一定要小心

2、非經期或絕經後流血

有生育能力期間内,女性陰道流血通常是月經。絕經後或非經期内流血,有可能是宮頸癌或子宮内膜癌。

如果發生任何異常陰道流血,請及時就醫。

小結

如果察覺自己有上面這些迹象,一定要盡快行動起來。早點去看醫生并做檢查。總的來說,疾病越早發現越容易治療。

*本文内容為健康知識科普,不能作為具體的診療建議使用,亦不能替代執業醫師面診,僅供參考。

*本文版權歸騰訊醫典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媒體轉載,違規轉載将依法追究法律責任。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

*歡迎微信搜尋并關注公衆号“騰訊醫典”,擷取更多健康科普知識。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