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盧明專欄|三憶菏澤老城

盧明專欄|三憶菏澤老城

文|盧明 編輯|燕子 圖檔|網絡

解放街和南華街之間,曹州路和東方紅大街之間,有一塊方形的區域,便是南華廣場。

這裡曾是一個商貿集市。早市在天明之前開始,買賣者披星戴月,是以俗稱“夜貓子市”。早早起來趕到這裡,沿着攤位找到自己需要的蔬菜,一番讨價還價,便愉快地成交了。此後回到家裡,做上一頓美餐,家人吃完,還不晚上班。好象不止早市,隔幾天還有一次白天也可交易的集市。那時,節假日閑着沒事,鄰居小三哥哥帶我們幾個到南華市場拾煙蒂,煙蒂拾多了,撕開煙絲集中賣給别人,換點買冰禚的小錢。小孩子家,幹什麼都興奮不已,每每一邊拾着煙蒂,一邊唱《紅燈記》裡的句子:“提藍小嫚,拾煤渣,擔水劈柴,也靠她……”。後來家裡人聽說此事,表示家裡不缺這點錢,不能讓我們像叫花子似拾這東西,我們隻好做罷。

這裡又是當年舉行重大政治活動的地方。那時的好多活動,我們做學生的都來參加。比如慶祝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召開,比如傳達中央的重要訓示。公判會也開過不少,看到過被定性為曆史反革命的人被拉下那座高高的會台押赴刑場。等待開會的時間,同學們總是閑不住,有的拿出彩繩撐在指間,讓另一個人翻拉絞合成不同的條塊。還有“打金枝”:一人伸出手掌,讓另一個拍打着說:“打金枝,過金橋,問問縣官饒不饒”,第三人說不饒則再打,直到說饒的時候才算了結一局。

南華公園附近有幾個文教機關,人文氣息濃郁。它的對過便是有名的二完小。北側則與菏澤縣文化館、圖書館相鄰。正是在這兩個地方,我知道了書原來可以這樣借,畫原來可以繪成這個樣子,知道了許汝良、徐敬賢是丹青妙手。

南華街當是老城的南北中軸線,但它通不到北順城路,其盡頭便是八一路北側的菏澤一中。一中地塊原是古代的府衙,後來改為學校。我考中學時,雖然按居住區塊錄取學生,并不按分數高低,但大家最看好的還是一中。上不了一中不要緊,有同學在哪裡上學啊,尤其是有個同學家就住在一中,是以,也就不斷地在節假日約同學去一中玩。最喜歡那裡的節節樓,每每在樓梯上跑上跑下。有時在操場打球,有時到坑邊看大孩們滑冰,并由此遇到了一次救人事件。那次正在一中西部水坑邊玩,忽然聽到救人聲,循聲望去,見西南方有一片冰面崩開,兩個女生墜入寒冷剌骨的冰水中,情況萬分危急。面對此情,我們不知所措。很快發現有兩個大學生塊步跑來,奮然沖到坑中救人。在親人們為兩女子烤火取暖的時候,兩個救人的男生已自行離去。後來才知道救人者都是一中的學生。學校專門為他們召開了表彰大會,并各獎勵一套《毛澤東選集》。這一次,我這個非一中學生,在一中感到了心靈的震憾,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

一中不遠處還有一片水面,到此須從北順城街過去。坑北有個要好的校友,夥伴們常到他家去玩,看着波光粼粼的水面,說些交友的故事,生發出山高水長的感慨。

生活日新月異,新城繁華興盛。人總是求新求變,沒有誰思歸原始。但總有一種情懷讓我們回思來路,感覺時空交替中天地人的随機遇合。這裡套用賀知章的兩句詩作結:多情仍是城中水,春風不改舊時波!

盧明專欄|三憶菏澤老城
盧明專欄|三憶菏澤老城

作者:盧明,男,1960年生人,筆名黃河入海。郓城縣委退休幹部,郓城縣作家協會主席,縣詩詞學會會長。系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菏澤市詩詞學會副會長,菏澤學院水浒文化研究基地特約研究員,郓城縣曆史文化研究學者。在《光明日報》、《山東文學》、《時代文學》等多種報刊及網絡平台發表散文100餘篇、小說20餘篇、詩詞詩歌1000餘首,其中《菏澤賦》在《光明日報》發表。著有《正話水浒》《水浒印象》《好漢文化探究》《郓城文史考略》(三卷)文化書籍六部,主編《郓城文學作品選》《郓城文韻》《水浒别傳》《水浒酒故事》作品集四部。在菏澤電視台主講主講水浒文化十三期。

壹點号心夢文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