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卢明专栏|三忆菏泽老城

卢明专栏|三忆菏泽老城

文|卢明 编辑|燕子 图片|网络

解放街和南华街之间,曹州路和东方红大街之间,有一块方形的区域,便是南华广场。

这里曾是一个商贸集市。早市在天明之前开始,买卖者披星戴月,所以俗称“夜猫子市”。早早起来赶到这里,沿着摊位找到自己需要的蔬菜,一番讨价还价,便愉快地成交了。此后回到家里,做上一顿美餐,家人吃完,还不晚上班。好象不止早市,隔几天还有一次白天也可交易的集市。那时,节假日闲着没事,邻居小三哥哥带我们几个到南华市场拾烟蒂,烟蒂拾多了,撕开烟丝集中卖给别人,换点买冰禚的小钱。小孩子家,干什么都兴奋不已,每每一边拾着烟蒂,一边唱《红灯记》里的句子:“提蓝小嫚,拾煤渣,担水劈柴,也靠她……”。后来家里人听说此事,表示家里不缺这点钱,不能让我们像叫花子似拾这东西,我们只好做罢。

这里又是当年举行重大政治活动的地方。那时的好多活动,我们做学生的都来参加。比如庆祝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比如传达中央的重要指示。公判会也开过不少,看到过被定性为历史反革命的人被拉下那座高高的会台押赴刑场。等待开会的时间,同学们总是闲不住,有的拿出彩绳撑在指间,让另一个人翻拉绞合成不同的条块。还有“打金枝”:一人伸出手掌,让另一个拍打着说:“打金枝,过金桥,问问县官饶不饶”,第三人说不饶则再打,直到说饶的时候才算了结一局。

南华公园附近有几个文教单位,人文气息浓郁。它的对过便是有名的二完小。北侧则与菏泽县文化馆、图书馆相邻。正是在这两个地方,我知道了书原来可以这样借,画原来可以绘成这个样子,知道了许汝良、徐敬贤是丹青妙手。

南华街当是老城的南北中轴线,但它通不到北顺城路,其尽头便是八一路北侧的菏泽一中。一中地块原是古代的府衙,后来改为学校。我考中学时,虽然按居住区块录取学生,并不按分数高低,但大家最看好的还是一中。上不了一中不要紧,有同学在哪里上学啊,尤其是有个同学家就住在一中,所以,也就不断地在节假日约同学去一中玩。最喜欢那里的节节楼,每每在楼梯上跑上跑下。有时在操场打球,有时到坑边看大孩们滑冰,并由此遇到了一次救人事件。那次正在一中西部水坑边玩,忽然听到救人声,循声望去,见西南方有一片冰面崩开,两个女生坠入寒冷剌骨的冰水中,情况万分危急。面对此情,我们不知所措。很快发现有两个大学生块步跑来,奋然冲到坑中救人。在亲人们为两女子烤火取暖的时候,两个救人的男生已自行离去。后来才知道救人者都是一中的学生。学校专门为他们召开了表彰大会,并各奖励一套《毛泽东选集》。这一次,我这个非一中学生,在一中感到了心灵的震憾,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

一中不远处还有一片水面,到此须从北顺城街过去。坑北有个要好的校友,伙伴们常到他家去玩,看着波光粼粼的水面,说些交友的故事,生发出山高水长的感慨。

生活日新月异,新城繁华兴盛。人总是求新求变,没有谁思归原始。但总有一种情怀让我们回思来路,感知时空交替中天地人的随机遇合。这里套用贺知章的两句诗作结:多情仍是城中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卢明专栏|三忆菏泽老城
卢明专栏|三忆菏泽老城

作者:卢明,男,1960年生人,笔名黄河入海。郓城县委退休干部,郓城县作家协会主席,县诗词学会会长。系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菏泽市诗词学会副会长,菏泽学院水浒文化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郓城县历史文化研究学者。在《光明日报》、《山东文学》、《时代文学》等多种报刊及网络平台发表散文100余篇、小说20余篇、诗词诗歌1000余首,其中《菏泽赋》在《光明日报》发表。著有《正话水浒》《水浒印象》《好汉文化探究》《郓城文史考略》(三卷)文化书籍六部,主编《郓城文学作品选》《郓城文韵》《水浒别传》《水浒酒故事》作品集四部。在菏泽电视台主讲主讲水浒文化十三期。

壹点号心梦文学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