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黃孝紀:縱然身處他鄉,故鄉一直在我心中,從未遠離

黃孝紀:縱然身處他鄉,故鄉一直在我心中,從未遠離

微信公衆号推送規則變更

請将“探照燈好書”設為星标

不錯過每一期好書推送

黃孝紀:縱然身處他鄉,故鄉一直在我心中,從未遠離

《八公分的味道》從母親的菜單和湘南“八公分村”的食材和味道,憶述童年鄉居生活的朝暮,再記述青年離鄉在外奮鬥的經曆,以及中年因父母離世而回鄉的所見所思。作者将南方鄉村的樣本以文字珍貴地封存,寄寓着當代人對家鄉的眷戀和故土的思念。是一部記錄當代中國鄉村生态及社會變遷的重要文學樣本。

黃孝紀筆下的“八公分村”就如沈從文的湘西、莫言的高密、賈平凹的商州,是文學的緣起和初心,也是我們站在當代社會發展大流中蓦然回首的遠方的光。

文 / 黃孝紀

如今想來,能夠出生于湘南山區的一個普通鄉村八公分,并在那裡成長,熟悉那裡的山水田園、煙火人家,熟悉那裡的青磚黑瓦、一草一木,熟悉那裡的耕作農事、風俗民情,熟悉那裡的世态演變、人間寒暑……讓我這一輩子無論身處何方,都有着一份無法割舍的鄉土情懷,有着一份萦繞于心的牽挂和眷戀,真是莫大的幸運。

童年和少年時代的鄉村生活,無疑是最讓我難以忘懷的。那時正處于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期到八十年代中期,作為偏遠閉塞的村莊,在我有記憶的時候,這裡已鮮見政治風雲的喧嚣,人們差不多過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農耕生活十分甯靜。這時期的家,物資條件無疑是清貧簡樸的,點的是煤油燈,後來有了電燈;我們穿的是更新檔衣褲,一年難得做一身新衣服;一年四季除了天寒地凍的日子,一家人多是打着赤腳走路;吃的也是簡單的粗糙飯菜,食材幾乎都是自産的稻米、小麥、蕃薯以及辣椒、豆角、蘿蔔、白菜種種蔬菜,但經了母親柴火的燒煮和烹調,樣樣又是那樣可口好吃。

我也沒什麼新奇的玩具,陀螺、滾鐵環、鐵管槍,諸如此類,都是自己親手做的。我也參與力所能及的勞動,撿柴、扯豬草、摘蔬菜、挖蕃薯、莳田、割禾……鄉村的農活事務,樣樣都幹。我與大自然也是沒有距離的,置身于沒有污染的自然天地之間,在江水裡遊泳,在山間采撷野果和野菜,全然與自然造化融為一體。在這樣一方山水田園之中,能夠與父母和姐姐們在一起,看日起日落,在瓦檐下過着儉樸純真的日子,心情愉快,無憂無慮,還有什麼比這更好的呢?

不過,随着年歲的增長,父母也經常告誡我:“養兒不讀書,不如養個豬。”他們都是不識字的文盲,對于我這個家中排行最小又是唯一的兒子卻寄寓了莫大期望。母親對我的學習,管束尤為嚴厲。他們希望我能考上中專大學,吃上國家糧,跳出農村,不要再幹祖祖輩輩都賴以為生的繁重農活。對于讀書學習,其實我也一直是十分喜愛的,成績向來就很好。正因為如此,我順利讀完國小、國中和高中,又順利考上中專,實作了父母心中的夙願,也開始踏上遠離家鄉的人生路途。

1989年,我二十歲,兩年中專學習一晃而過,畢業後,我被配置設定到永興縣城一家建材廠工作。剛分工時,家裡特地殺了一頭豬,給我買了一輛松鶴牌載重自行車,我将它騎到了縣城。我最初在廠辦公室上班,後來下了工廠中的房間。工廠效益不好,時斷時續地放長假,這樣我拿到手的工資極少,許多時候連吃飯都困難。許多個星期天,我騎着這輛自行車,往返于縣城和家鄉之間,一天的辛苦來回,僅僅為了讓母親從村裡借幾塊十幾塊錢給我帶到廠裡吃飯。

放長假的日子,我有時連續數月回到家鄉,幫着年老的父母幹農活。有時,我也借了車旅費,坐火車或長途汽車去廣東,融入打工者的潮流中,盲目地去四處尋求販賣我年青體力的謀生機會。在此窮愁逆境之中,我竟然熱愛上了詩歌,并且不切實際地設想把寫成的詩作出版成書,以期改變命運,終究也不過是一場竹籃打水而已。我後來甚至為了吃飯,先是把新單車跟别人換了舊單車,最後連舊單車也賣掉了。當父母有所覺察,問起單車的去向時,我隻得支支吾吾,搪塞過去。這樣的三四年時間,因為有父母在,家鄉也成了我的收留之地。我的父母甚至改變了當初的想法,要我回鄉當農民算了,種田作土,有口飯吃。

當經濟開發區的建設熱潮從沿海城市刮到湘南山區縣城之時,我的命運得以為此有了轉機。因為我所學的城鎮規劃的專業,我被人想起,從廣東的臨時建築工地,被召回到了久别的縣城。換了工作機關,生活穩定了下來,我在縣城結婚生女,有了屬于自己的家。父母也常來縣城小住,每次來,他們都要帶上四時的應季菜蔬,用蛇皮袋子挑上一擔,并跟我講述近期村裡發生的事情或變故。盡管他們已經年邁,家鄉的那份田土仍然在耕種,那片油茶山嶺也被父親挖墾打理得郁郁蔥蔥。每到莳田、割禾和采摘油茶的時節,我會請了假,帶着妻女回到家鄉,幹那熟悉的農活。

母親比父親小十八歲,卻在2001年暮春橘子花開的時候,先父親而逝。尊重她生前的遺囑,我把母親葬在了我們自家的油茶嶺上。隔四年,端午節過後十天,父親也突然逝去。我将父親葬在了母親的身旁,了卻了他的心願。從此,家鄉那棟度過我少年時代的瓦房,關門落鎖,煙火消失。家鄉成了故鄉,我成了故鄉的遊子。

黃孝紀:縱然身處他鄉,故鄉一直在我心中,從未遠離

2006年,我離開縣城,來到郴州的一家報社做記者。這一年,武漢到廣州的武廣高速鐵路線動工修建,按照規劃,鐵路線南北貫穿我的故鄉八公分村,包括我家建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的這棟瓦房在内的上百棟房屋需要拆遷,異地重建新村。那時,村裡有人勸我,我已經在故鄉沒有田土,家也在外面,不如将房屋拆遷款領了,把新村安排的宅基地賣了,不要在村裡建立房屋了。但我覺得,如果沒有一棟屬于自己的房屋,我日後從他鄉回到故鄉,我在何處落腳?我和我的後代,恐怕再也不屬于這個地方了。我在新村建了一層院落,在衆多林立的樓房裡,是最寒碜的一處。之後每年,我都要回幾次故鄉,給父母掃墓,歲終年末之際,打開這棟常年塵封的房屋,貼上紅春聯,紅福字,放一挂鞭炮,在父母的遺像前焚幾片紙錢,點幾柱香煙。

我總是那樣的不安于現狀,又或許,像驿馬一樣的在他鄉奔波,是我今生的命定。2011年,我辭去記者的工作,獨自來到遠隔千裡之外的浙江,從事一種全新的職業。長途勞頓,奔波于他鄉與故鄉之間,漸成習慣。不覺間,于今已九年有餘。

或許離開故鄉越遠,回望來路才越發清晰,對時代的演化,對故鄉的滄海桑田,對自己的人生況味,也體察越深。從2012年起,我的諸多業餘時間,都放在了“八公分記憶”系列散文集的寫作上,并一直憑着毅力堅持。

我想,我是幸運的,能夠出生在鄉村,曆經了人民公社的大集體時代,曆經了大集體解體分田到戶,既親曆了鄉村生活的艱難時期,也感受到了改革開放初期農業興旺的喜悅。如今,随着時代的演進,工業化程序的加快,鄉村走上困境,農民難以靠耕種田地維持生計,也令我滿懷傷痛和憂慮。作為故鄉的遊子,作為一個時代的親曆者,我有義務書寫故鄉,書寫我的出村莊記,把我和故鄉在時代巨變下的點點滴滴記錄下來,還原一個中國南方鄉村的真實樣本。

縱然身處他鄉,故鄉一直在我心中,從未遠離。

(本文選自黃孝紀 著《八公分的味道》一書,由廣東人民出版社授權釋出。)

黃孝紀:縱然身處他鄉,故鄉一直在我心中,從未遠離

非虛構 | 中文原創 | 散文

《八公分的味道》

黃孝紀著

廣東人民出版社

2021年11月

黃孝紀1969年出生于湘南山區八公分村,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近十年來,以出生地為樣本,書寫中國南方鄉村社會變遷,著有系列散文集《八公分的味道》《八公分的時光》《瓦檐下的舊器物》《一個村莊的食單》《故園農事》《節慶裡的故鄉》等多部,作者以其真摯的情感和清練的文字,獲得文津圖書獎、孫犁散文獎、冰心散文獎等獎項,多次入選國内權威好書榜。

值班編輯 |小仙女

值班主編 |劉羿含

2022年好書評選征集中!

“閱文探照燈書評人獎”由騰訊集團+閱文集團主辦,QQ閱讀、微信讀書、騰訊新聞協辦,探照燈書評人協會承辦。

我們緻敬那些有“文學的美,思想的真,曆史的重,關注當下,典雅叙事,優美表達”,有創造力、想象力、探索性的好書。

評選圖書類型

圖書主要以大衆讀者為對象,為虛構和非虛構兩大類為主。

1:虛構

1)小說(長篇小說+中短篇小說集)

2)類型小說(長篇類型小說+中短篇類型小說集 )

2:非虛構

傳記、曆史、特稿、散文集(地理、遊記)思想、文化、科普

社科:政治、軍事、法律、哲學、社會學、經濟、藝術、新知

3:單列從國外的引進翻譯類好書(書單),從上述兩類提名圖書中選出

出版社薦書标準

2021年1月至12月期間出版的圖書

中國内地出版

再版、重印不在此列

Contact us

主編

張英

執行主編

劉羿含

微信:happysueve

文化是國家的燈塔,閱讀是文化的精神的象征。

我們仍然相信文化的力量,相信閱讀的力量。

請您關注探照燈書評人好書榜,我們會為您推薦這個時代最優秀的書。

黃孝紀:縱然身處他鄉,故鄉一直在我心中,從未遠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