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過後,進入一年中最冷的時節。周末一大早,寒風呼嘯,計程車司機劉明在街道邊拉上了一對老夫妻,他們的目的地是一家快遞驿站。到了驿站,老兩口領出來20多個大大小小的包裹,把汽車的後備廂裝得滿滿的。劉明納悶,怎麼一下子有這麼多的包裹啊?這老兩口是幹什麼的?
仔細一聊才知道,這20多個包裹裡裝的全是網購的保健品,花費了4萬多元。老夫妻一個月的養老金加起來才7000多元,這20多個包裹等于他們半年的養老金。劉明不禁暗自歎息,這老年人一定是被網上的商家給忽悠了。想來想去,他覺得有必要提醒兩位老年人。然而,在幫助乘客把包裹搬到家裡時,劉明看到,老人的家裡堆積着更多的保健品,這讓他打消了勸解老年人的念頭。
劉明有些氣憤,網上的不良商家正在把老年人當成漁獵的對象。這些老年人花光了個人的儲蓄和養老金後,一旦遭遇疾病和其他變故将會非常被動。近一兩年,他的計程車拉過很多老年人,遇到不少去驿站取快遞的,都是沉迷于網購的銀發一族。他們“買買買”的氣魄,絕不輸給年輕人。
一部分老人,青年時代勤儉節約,而到了退休之後卻在網上無節制地消費。如何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引導老年人正确使用手機與網絡平台,避免他們沉迷于網絡消費,成為擺在衆多子女面前的一個難題。
養生保健品老年人買不停
河西區居民張淑英(化名),3年前從本市一家國有機關退休。20多年來,她在會計的崗位上勤勉盡責,從不出錯,多次獲得個人、集體獎項。機關準備返聘她,可是她覺得自己已經勞累了一輩子,确實需要休息了,就婉拒了機關的好意。
一下子從繁忙轉入閑散,張阿姨有些不适應。老伴兒也已退休兩年多了,已經迷上了騎行和釣魚,把她一個人留在了家裡,這讓她更覺得孤單。她曾經催兒子、兒媳早點生育,可是小年輕一心撲在事業上,暫時沒有生養小孩的打算。
起初,張阿姨去跳廣場舞解悶兒。新冠疫情後,有鄰居提醒,聚在一起跳舞不安全。從此以後,她就很少去跳了。不久後,張阿姨迷上了美食,兒子給她買了一部新智能手機,她開始每天刷短視訊。她最愛看的是美食部落客如何做飯的節目,一看就是兩三個小時。
張阿姨和老伴兒年輕時忙于工作,當年的工資不高,沒有時間和條件研究美食。等到他們退休,正好有了時間,也有了條件。在關注大量美食部落客後,張阿姨還在網上看美食部落客直播,有的部落客開始銷售廚房用品、美食原料等。
張阿姨參考短視訊,自己在家做美食。視訊裡,各種原材料準備得很充分,做出的菜肴色香味俱全;而且,一些使用現代廚具做出的飯菜,外觀小巧、精緻,給人一種美感。于是,張阿姨從美食部落客的直播間及網絡商城上買餐具、廚具。
2021年下半年,她從網上買了一套德國産的刀具,後來又買了一套進口料理機。這套刀有7個寬窄、厚薄不一的單品,常用的僅是其中的一兩件。料理機的說明書裡顯示,具有榨汁、攪拌、打蛋、破壁、熱水、燒菜等35種功能,價格為幾千元。買回來後,僅用過兩三次,就被張阿姨放到了櫥櫃裡。
除了自己鼓搗美食外,張阿姨還點起了外賣。一段時間後,她覺得自己吃得不夠豐富,營養搭配不均衡,她又開始關注中醫養生,購買一些藥食同源的食品和保健品。她經常觀看中醫部落客的短視訊,對老年人群中容易出現的骨質疏松、失眠、脫發等問題格外關注。短視訊平台對她的興趣偏好分析定位後,為她推送了大量的保健品類廣告。
張阿姨從半年前開始購買保健品,除了各種包裝精美的飲品外,還有一些産自國外的麥片、營養素、氨基酸、蛋白粉等,宣稱有增強免疫力、養肝清肺、改善睡眠等功能。看到家裡多了這麼多精美的保健品包裝盒,老伴兒判斷她一定花了不少錢,就勸導她加強鍛煉,比吃保健品強多了。
可張阿姨迷上了在直播間購物。每次一進直播間,網紅部落客就開口歡迎,還噓寒問暖,親切地稱呼她為“張媽媽”。一旦有人下單買了保健品,網紅就表示感謝,還有一些盲盒相送。“張媽媽”下單後,部落客給她送了兩個盲盒,這讓她覺得非常貼心。
兩三個月裡,張阿姨從網絡直播間、電商平台購買了40多件保健品,花費超過1萬元。兒子回來看到家裡有這麼多的包裝盒,提醒媽媽不要在網上亂買。兒媳則無奈地說:“隻要媽媽不在網上随便投資理财就行。買各種養生廚具和保健品都可以接受,這也算提高了生活品質。”
近期,某電商平台根據二手網站貨品上架數量進行分析,梳理出“十大無用商品”,其中跑步機、電子書、卷發棒、早餐機、拍立得等均一一在列。這些商品被消費者購買後,往往僅僅使用了一兩次就被閑置了,九成新就拿到二手網站轉賣。張阿姨看到,自己買的不少東西均屬于“無用商品”,她把自家用不上的物品挂到二手網站上賣掉。
近期,一家人商議,給張阿姨在老年大學報名。她也準備重新走進課堂,脫離“買不停”和空虛的老年生活。
網購收藏品越陷越深
兩年前退休的薛剛(化名),現在有了更多的空閑時間。退休後,他培養了一項“雅趣”,就是關注藝術品收藏資訊,愛好逛文玩集市。起初,他隻是閑逛,就當是遛彎兒鍛煉身體;後來,他在集市上聽說不少“撿漏”的故事,禁不住心癢癢,開始出手購買各種老物件了。
錢币、玉器、字畫、瓷器等,他從文玩集市陸陸續續淘了不少貨,囤積在家裡。新冠疫情暴發後,本地的文玩集市關閉了一段時間,薛剛就上網查詢交易資訊,還下載下傳了幾個App,看一些文玩商家的直播。看着家裡越來越多稀奇古怪的玩意兒,老伴兒開玩笑地說:“再過兩年,你也可以到古文化街開個商店了。”
其實,薛剛隻是一位初學者,也就是文化藝術品市場的“小白”。他既不是考古學專業畢業,也不曾從事過相關的工作,入門全靠自學。他買了一些收藏類書籍在家裡仔細研讀,不久後,就沖動地進入了收藏市場。為了提高眼力,他還請一些前輩吃飯,請教收藏品鑒别的知識。
2021年秋季,他拿出一枚古錢币請本市的一位專家鑒定。信心滿滿的他本以為會“大漲”,結果,專家仔細檢視後告訴他:“你‘打眼’了,這東西不對。”受到打擊的薛剛不甘心,準備到網上鑒寶平台再請外地的專家鑒别一次。
他登入了某App的鑒寶頁面,注冊和送出了相關資訊,很快獲得平台回複,稱他送出的古錢币為真品,估價在20萬元以上。這讓薛剛非常興奮,他同時詢問鑒寶平台,是否可以尋找買家,準備賣出手中的這枚古錢币。
鑒寶的商家回複,可以先給出一張鑒定證書,再收錄進拍賣畫冊,争取到知名的拍賣機構參加拍賣,這樣能賣出更高的價格。聽起來非常正規,于是,薛剛按照商家的指點,開始一步步操作。
然而,鑒定需要付費,商家開價8000元。薛剛說起,這枚錢币,買來的時候才1萬元。考慮再三,他覺得一旦有了鑒定證書,等于有了身份證,将來這枚錢币的身價一定會再次上漲。于是,薛剛網上支付了8000元,獲得了一份鑒定證書。證書到來後,他反複檢視出證機構,确定為某文化社團的收藏分會後才放心。有了這張鑒定證書,他覺得離20萬元不遠了。
接下來,薛剛還要交6000元的“入冊費”,就是把這枚錢币的正反面、側面等高清照片,收錄進一本拍賣畫冊,吸引買家。鑒寶商家說,如果進了拍賣畫冊,有很大的幾率在北京、上海、香港等地進入收藏家的視野,獲得成交的機會。薛剛有些遲疑,但也不想半途而廢,再次手機支付6000元,送出了幾張照片。
接下來,他一直等鑒寶商家的資訊,然而,兩三個月過去,商家再也沒有聯系他。等他聯系上鑒寶商家,商家一直推脫,說受新冠疫情影響,線下的拍賣活動難以舉辦,建議再等一段時間。而且,商家借機向他推銷其他文玩,建議他入手、收藏幾枚同時期的古錢币,将來成套拍賣,身價會再次翻幾倍。
面對這個機會,薛剛半信半疑,他在檢視相關古錢币的收藏書籍後,覺得網上的商家報價确實便宜。于是,他花了2萬多元從鑒寶商家處買回來三枚古錢币。同時,他還在微拍堂、玩物得志等文化藝術品平台将四枚古錢币成套展示,尋找買家。讓他想不到的是,好幾個月過去,幾乎沒有買家詢價,僅有的幾條評論,也是質疑這四枚錢币的真僞和品相。這讓薛剛非常焦慮,畢竟,這幾枚錢币先後花去他幾萬元,一年的養老金全部投入到裡面了。
2021年年底,薛剛看到一條法制節目視訊。視訊裡,北京警方破獲一起案件,一個上百人的營銷詐騙團夥,以“鑒寶”“拍賣”為幌子,引誘各地收藏愛好者花錢獲得鑒定證書。他們沒有等來拍賣成功的消息,卻被鑒寶商家忽悠購買了其他收藏品。這些受害的收藏品愛好者以中老年人居多,遍布全國各地。
看了這條視訊,薛剛趕緊拿起證書和錢币,到天津的收藏品專家那裡尋求幫助。本地專家看了證書,又看看薛剛網購來的三枚古錢币,專家說:“這是一眼假的東西,你上當了。”薛剛立即聯系當初那個網絡商家,這才發現自己已被商家給拉黑了,電話也打不通了。
有了這次經曆,薛剛再也不敢網購收藏品了。藏友又拉他去看網絡賭石、開蚌視訊,在直播間裡,一些藏友高價買到剛切開的“玉石”,群友一片贊歎和叫好,他知道,又有藏友上當受騙了。老伴兒問他:“最近怎麼不搞收藏了?”薛剛歎了一口氣回複:“這‘打眼’的滋味是真難受啊!”
老人面臨更多誘惑和陷阱
本市一位經營保健品的商家介紹,他曾經去南方參加“會銷”教育訓練。實戰專家披露,保健品、收藏品的主要目标客戶就是退休後有養老金的老年人,是以,這些商家會在大城市租用會議室開講座,引誘老年人購買高價的藝術品和保健品。近兩年,由于線下活動受限,操盤手開始在網上搭建直播間,把一些網紅包裝成養生專家、收藏專家,直接推銷高價商品,辨識力不強的老年人很容易上當。
雖然管道發生了變化,但銷售方式和模式卻沒有變化。銷售人員會對老年人展開情感攻勢,噓寒問暖,甚至直接稱呼“爸爸”“媽媽”,讓精神世界孤單、空虛的老年人産生錯覺,放下戒備之心。最終,他們心甘情願地掏出養老金,為網絡上的這份虛幻情感買單。
《2020老年人網際網路生活報告》顯示,我國超過10萬老年人日均線上時間超過10小時。60歲及以上的老年使用者日均上網時長超1小時,平均一天登入5次App,高于其他年齡段的使用者。《銀發人群洞察報告》也顯示,短視訊已成為老年網民主要的娛樂方式,用手機購物的老年人占比已超過90%。在學會使用移動網際網路、跨越了“數字鴻溝”之後,不少老年人陷入了“數字沉迷”。這一社會問題正在困擾着越來越多的家庭。
一些老年人自述,退休後突然有了時間,就開始折騰稀奇古怪的玩意兒,這是亂花錢和“返貧”的主要原因。他們在年輕時經曆過物質匮乏,更容易在琳琅滿目的網絡商場裡迷失,點點手機就把養老金花了出去。對年青一代來說,要時常關注家裡老人的生活狀态,多與父母溝通和交流,了解老年人關注、浏覽的網站和興趣愛好,避免老年人陷入到購物陷阱之中。
心理咨詢師劉丹介紹,對于很多老人而言,網瘾、沉迷于網絡購物現象的背後是老年人的情感空虛和孤獨。隻有讓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與情感需求得到滿足,網際網路的誘惑才會下降。是以,對老年人多給予情感關懷,才是幫助他們走出網購沉迷症的關鍵應對之策。
海河傳媒中心出品
今晚報記者 李吉森
編輯:楊佳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