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在學校讀書的時候,還是步入社會繼續深造,常有人會建議:“書上有路勤為徑”,勤能補拙是古今數人都懂得的道理,曆史上更有“頭懸梁錐刺股”的勵志故事,但“懸梁刺股”的兩個人最後都怎樣了?國文老師一定不會告訴你真實結局。

其一,孫敬。
《漢書》記載:“孫敬,字文寶,好學,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繩系頭,懸屋梁。”可以說學者孫敬是懸梁第一人,十分熱愛讀書,讀書時随時記筆記,常常看書到後半夜,為了不讓自己打瞌睡,是以頭懸梁,逼迫自己在疲乏時繼續看書。
老師在向學生講這件“勤勉好學”的故事時,通常會說孫敬如願成為了一個通曉古今的大學問家,遠近聞名,事實上查閱史籍文獻,并沒有孫敬很多的記載,也沒有在文學上留下作品傳世。
也許孫敬後來當了官,但并不出名,至于“後為當世大儒”的記載恐怕并非《漢書》編撰者班固寫的,既有可能是孫敬或是他的後人添加,現今我們常說“勞逸結合,事倍功半”,頭懸梁還是要用到合适的時間與地方。
其二,蘇秦。
《戰國策》記載:“(蘇秦)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相比孫敬,蘇秦就較為出名,他是戰國事情著名的縱橫家、外交家和謀略家,著有《蘇子》31篇,書有《戰國縱橫家書》。
蘇秦曾是鬼谷子的弟子,最有名的事情莫過于他“合縱六國”,是以他被任命為從約長,擔任六國的國相,佩戴六國相印,這時蘇秦最為輝煌,秦國見合縱盟約後,也沒有急于做些什麼,但十五年後,合縱盟約瞬間瓦解,衆國皆怪罪于蘇秦,最終蘇秦車裂而死。
蘇秦遊說六國聯合,自然是有不小的學識,也有高超的說話技巧,但蘇秦在遊說中強調與秦國沖突,故意對其他方面避而不談,使得根本問題沒有解決,合縱盟約也沒有成為長久之計,簡而言之,蘇秦是有些“小聰明”的人。
孫敬與蘇秦分别是“懸梁”和“刺股”的發明者,但前者不知變通,雖勤但沒有找到适用自己的方法,如今來說,熬夜不會提高人的記憶力,疲乏學習隻會适得其反;而後者錐刺股勉勵自己,也讓自己成了名,但所作的成就像“虛”的,不夠踏實,結局凄慘,讓人感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