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代戰争中,士兵不打仗也吃飯,為何一開戰,國内糧草就不夠吃了!

在電影《建軍大業》中曾經出現過一句經典台詞:“自古打仗,三分軍事七分經濟。”在一場戰争中,将帥的部署以及士兵的戰鬥力其實都不如強大的經濟支撐重要。二戰希特勒之是以要将屠刀對準猶太人,不僅是希特勒是一個忠實的反猶太主義信者,他更想要的是猶太人所掌握的驚人财富。最後納粹德國也是因為在東歐戰場和蘇聯僵持過久,經濟崩潰才落敗。

古代戰争中,士兵不打仗也吃飯,為何一開戰,國内糧草就不夠吃了!

那麼在一場戰争中什麼地方最花錢呢?無論是熱兵器時代還是冷兵器時代,士兵的軍饷和戰死士兵的撫恤金都是花錢的大頭,但卻不是最大的支出項。在熱兵器時代經濟主要會用在武器彈藥的損耗以及先進武器的研發上,而在冷兵器時代,糧草的調配才是經濟支出最多的項目。

古代戰争中,士兵不打仗也吃飯,為何一開戰,國内糧草就不夠吃了!

我國關于戰争有一句至理名言叫做“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因為冷兵器時代的戰争往往不是短時間内能夠打完的,若是攻城戰恐怕還會更久,這個時候糧草就代表着作戰方的底蘊和能夠堅持的時間。在那個時候,若是想讓士兵餓着肚子去打仗,别說下降軍隊戰鬥力的問題,士兵能不嘩變就不錯了。是以在古代打仗糧草就是重中之重。

古代戰争中,士兵不打仗也吃飯,為何一開戰,國内糧草就不夠吃了!

可是平時日常巡邏或是操練的時候,士兵們也要每天吃糧食,為什麼一到打仗的時候就會發現囤積的糧食根本就不夠用呢?很多人認為是士兵打仗的時候每一餐所需求的糧食量都會比平時更多。這的确是打仗時糧食不夠用的原因之一,但是并不是主要的原因。

在古代人們并沒有機械工具來幫助他們農作,隻能是農夫人工種植莊稼,而且也沒有化肥能夠改善耕地的肥沃程度。像這樣的勞作方式,其生産力是非常低的,在太平的時代還好,一到打仗的時候立馬就會捉襟見肘。而且若是進行的是一場大規模的戰役,朝廷恐怕會将國内大量的青壯年勞動力緊急教育訓練之後就送上戰場。如此一來農田中就自然沒有太多人來從事農耕了,糧食生産力又再次降低。

古代戰争中,士兵不打仗也吃飯,為何一開戰,國内糧草就不夠吃了!

除了生産力之外,還有一個弱點就是古代的運輸方式。一戰二戰的時候運輸糧食補給都是使用的飛機或是火車,不但運送快捷而且不會受到太多的制約,而古代運輸補給就隻能靠馬車。速度慢不說,還非常容易受到天氣和地形的影響,敵軍也會專門派人來切斷補給線。

古代戰争中,士兵不打仗也吃飯,為何一開戰,國内糧草就不夠吃了!

在《孫子兵法》中就曾經說過“國之貧于師者遠輸”,意思就是國家之是以因為戰争而衰敗,主要就是長途運輸。孫武認為在運送的過程中“丘牛大車,十去其六。”經過長途運輸之後,算上途中人員車馬等資源的損失,十分資源已經耗去了六分。

那麼古代優秀将領是如何避免出現糧草不足的問題的呢?《孫子兵法》中同樣給出了答案,那就是“取用于國,因糧于敵,故軍食可足也。”孫武認為優秀的将領會在攻克敵國領地的時候,從敵人那裡奪取糧食等物資來充實自己,以達到以戰養戰的目的,這樣做才能最大程度地保持軍隊的戰鬥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