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國家圖書館發起甲骨文推廣公益項目,用網文為甲骨文寫故事

1月5日,國家圖書館聯合閱文集團釋出“甲骨文推廣公益項目”,該項目旨在用網絡文學活化古老漢字,結合新技術、新手段,讓中華文化在現代社會煥發生機,讓好故事生生不息。

國家圖書館發起甲骨文推廣公益項目,用網文為甲骨文寫故事

2022年1月3日,天津國圖·津灣文創空間舉辦,甲骨文創意展,一名參觀者用手機拍攝甲骨文懸空雕塑。 中新社記者 佟郁 攝

網絡文學煥活傳統文化

1月1日,《喚醒甲骨文之古字新說》在起點讀書、QQ閱讀兩大用戶端正式上線。60篇微故事摘選自“萬物俱有形,甲骨會說話”主題征文活動的優秀作品,每篇微故事約500字。

本次征文活動吸引了2200多人參與,約7成是90後和00後創作者,年輕一代的創作賦予甲骨文全新的趣味故事。在2571篇征文作品中,既有關于前沿未來的科幻題材,也有來自中國遠古的神話故事,既有家國天下的曆史情懷,也有反映當下的現實題材。

“講好一個個時代的中國故事,就是網絡文學在文化傳承中的精神坐标”,閱文集團副總裁、總編輯楊晨表示,希望以數字時代的文化創新,讓更多優秀的傳統文化以新的面孔,走進當代年輕人的語境。

作家“行者有三”出生于1992年,他創作的《旦生》以甲骨文“旦”為核心,化用“後羿射日”的神話傳說講述了太陽初升的故事;95後閱文作家“見異思劍”的作品《家鏡》則從甲骨文“若”入手,刻畫了現代社會的祖孫親情;閱文大神作家“水清竹”創作的《哨所的除夕夜》在甲骨文“吉”中汲取靈感,描繪了邊防戰士護衛疆土的無私大愛。

三位作家均表示,從甲骨文的文字之美出發,創作出網絡文學的故事之美,以古文字為代表的傳統文化正在成為好故事的靈感之源。

與此同時,愛潛水的烏賊、會說話的肘子、老鷹吃小雞、血紅、希行、吱吱、純潔滴小龍、黑山老鬼、我最白、遠瞳等10位白金大神作家集體在連載作品中用甲骨文更新彩蛋章,吸引讀者前來閱讀打卡。

當代網絡文學作品中已經出現了不少探索傳統文化創新表達的佳作,不僅湧現出曆史、武俠、仙俠、玄幻等多個重要品類,也有将刺繡、中醫、茶道、陶瓷技藝、古董修複等傳統文化元素融入好故事的創新嘗試。“甲骨文推廣公益項目”将再一次擴大網絡文學的創作空間。

跨越時間長河的文明對話

在釋出會現場,國家圖書館和閱文集團舉行了“甲骨文與網絡文學的跨千年交彙”對談沙龍。國家圖書館古籍館金石組組長、副研究館員趙愛學與閱文集團白金作家“孑與2”共同探讨文字與故事的流變。

趙愛學認為,古老文字與三千多年後的網絡文學碰撞,令人欣慰,“我們希望蘊含祖先造字智慧的古老文字能以生動、有趣的方式走到大衆中間。網際網路為甲骨文化的傳播提供了各種可能,網絡文學就是其中一種。”

而作為網絡文學作家代表,“孑與2”也表示,将甲骨文與網絡小說結合在一起,是古文字與現代文學的一次碰撞交流,“甲骨文記叙的中華文明一脈相承傳到今天,弘揚以甲骨文為代表的優秀傳統文化,是當下專家學者、文學創作者及普通百姓應當共同關注的重要課題。”

“孑與2”為“甲骨文推廣公益項目”創作了短篇故事《家之初》。這篇故事以甲骨文“家”為靈感,結合了“四方風”甲骨的内容,讓東西南北四個方位的風及風神在網文中重制。

國家圖書館副館長張軍表示,“希望通過本次活動,進一步擴大古文字文化的傳播,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展現中華文化的影響力、凝聚力、感召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