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聽音樂會,中途到底能不能鼓掌?

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元旦剛過,各地新年音樂會如約而至。世界聞名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将施特勞斯家族的圓舞曲帶進千家萬戶,也送進了中國觀衆心裡。

在今天,越來越多的中國樂迷選擇走進音樂廳,在交響樂中迎接新的一年。然而對于大多數觀衆來說,古典樂仍是不知如何涉足的“神秘領域”。

當我們在欣賞古典樂時,究竟在欣賞什麼?第一次去音樂會,有哪些注意事項?買CD播放和上網聽音樂真的有所不同?澎湃問吧邀請古典CD資深愛好者戚爾達,一起走進古典音樂的世界。

聽音樂會,中途到底能不能鼓掌?

了解古典樂

@donottag:欣賞古典音樂有門檻嗎?如何初步入門,學會欣賞?

戚爾達:沒有門檻,可以先大量地聽聽簡短、輕快,清新、悅耳的古典音樂作品。

但需要注意的是,類似這種類型或者平時很常見的所謂“入門選段”“胎教神品”之類的,往往模糊了古典音樂與輕音樂、電影音樂等的邊界。如果真想領略古典音樂,那麼從一開始就要接觸這項藝術的巅峰精華,了解古典音樂之是以成為重要藝術門類賴以支撐的支柱是哪些曲子。從巴洛克時代到浪漫主義時代結束,古典音樂确有一個比較固定的核心曲目庫,如果對其中相當部分作品有感覺、有共鳴,那就可以逐漸進入這個世界,如果嘗試了些許都沒感覺,那估計機緣未到,不必強求進入。

比如,小提琴作品大家覺得挺适合入門吧,在此推薦巴赫寫的無伴奏小提琴作品《恰空(Chaconne)》,試試聽來有沒有感覺?

@柒星:古典音樂表達的情感是什麼?它的美展現在哪裡?

戚爾達:我覺得最主要是絕望後的奮起和曆經萬千後的悲憫。居于巅峰、長存于心間的作品,大多具有這兩種氣質。

古典音樂不追求美,你聽肖斯塔科維奇的交響曲,你可能會感到十分明顯的“醜陋”,但這種“醜陋”也是古典音樂的魅力,乃至是最核心的文化魅力——真。

@MagicWaltz:我發現很多大作家比如米蘭·昆德拉、村上春樹等都是古典音樂發燒友,村上的書裡出現音樂曲名、音樂家名字達近八百次。想知道在您看來,文學和音樂之間有怎樣的聯系與相通性呢?

戚爾達:動人的文學,動人的音樂,相通點就是“撩撥”你的心,所謂“觸碰到了心裡最柔軟的那一點”。優秀的文學,優秀的音樂,相通點是“描繪”,說出來你想說說不出的話,表達了你無法用語言表達的情緒。這是我對文學與音樂聯系的粗淺了解。

聽音樂會,中途到底能不能鼓掌?

@安德烈亞皮爾洛:我是一名古典音樂入門愛好者,我摸索了一套自己的方式,就是以類似于閱讀的方式(尋找結構,捕捉主題,宏觀上體會感情)欣賞音樂,這是否準确?

戚爾達:您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欣賞音樂的方式,這一定是正确的。尋找結構和捕捉主題,是為了感受音樂的情感、音樂的力量而服務的,不必太過刻意,如果,一段作品從一開始就“擊中”了你,那就忘了什麼結構、什麼主題,沉浸其中感受吧!

@浣紗石:能不能介紹一些入門古典音樂曲目和演奏方式?

戚爾達:我不想推薦所謂“入門”,就推薦我覺得比較值得感受的一些曲目吧:

- 巴赫哥德堡變奏曲

-貝多芬第三交響曲

-勃拉姆斯第四交響曲

-瓦格納部分樂劇序曲、前奏曲

-布魯克納第七交響曲第一樂章

-馬勒第十交響曲第一樂章

音樂會初體驗

@一起出海吧:想請教您一個音樂會的問題,鼓掌究竟該在什麼時候進行?我每次都是跟風,但沉迷其中的時候想鼓掌其他觀衆又都無動于衷。以及老師覺得久石讓的作品怎麼樣?他是否讓古典音樂出圈了?

戚爾達:一般是曲子結束才鼓掌。沉浸其中時,就體會一下這種感受,别鼓掌破壞了這個神秘的氣氛啦,哈哈。但是其實聽歌劇的時候,男高音、女高音來了一段“猛”的,唱畢要是不鼓掌還真是有點兒對不起他們,不但鼓掌,還要喊bravo或者brava!

我特别喜歡久石讓的作品,他的作品其實是電影配樂和輕音樂為主,其實不屬于古典音樂,是另一種同樣受人歡迎的藝術形式。久石讓自己喜歡古典音樂,還出過指揮貝多芬交響曲全集的唱片。

聽音樂會,中途到底能不能鼓掌?

@午夜南瓜會變馬車:我太喜歡古典音樂了!感覺有種莫名的厚重感。想問老師為什麼有人願意花幾千元聽音樂會,真的和我們在APP上聽不一樣嗎?一般這種音樂會有什麼禮儀?

戚爾達:感受古典音樂的最好地方還是音樂會現場,沉浸在那個“場”,即便睡着了,也成為了音樂會的一部分!首先從聲學角度來說,音樂會聽感上肯定跟APP不一樣。從對音樂的感受角度來說,特定時機給予你特别的感動,無所謂你身在何處、在幹什麼。

音樂會沒什麼複雜的禮儀,穿着得體别太張揚,演奏中盡量不發出聲響,跟着大多數人鼓掌,差不多這些吧。

CD“守護者”

@玫瑰色的你:現在很多音樂都能在網上聽到數字版,您覺得還有必要買實體CD嗎?

戚爾達:這問題就問到我的痛處,最近為了安放新買的幾張碟,好一番折騰,實在沒地兒放了,這屋子真不是我自個兒住,而是這些塑膠碟片在住啊。

确如您所說,海量資源都能在網絡獲得,又快又便捷,不占實體地方,而且現在網絡上很多音頻資源是未壓縮的母帶資源,相較壓縮過的實體CD,音質更好!客觀地說,我認為确實沒有必要購買實體CD。隻是,我是聽CD開始進入古典音樂世界的,買碟聽碟是我個人幾十年的生活方式,我又是個極保守不願接受新事物的愚者,是以,總是做着這樣西西弗斯般的蠢事。

親愛的朋友,世界在前進,時代在進步,擁抱變革别學我。“我隻是個舊時的殘黨,新時代沒有載我的航船。”

關于古典音樂和CD,你還想知道什麼?歡迎到澎湃問吧提問,或留言一起讨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