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朝賞賜除了花翎外,還有藍翎,藍翎又是用來賞賜給什麼人的

據《清文稿》記載,從乾隆至清末,被皇帝賜予三眼花翎的大臣,隻有乾隆朝的傅恒、福康安,嘉慶朝的和琳,道光朝的長齡、禧恩,光緒朝的李鴻章、徐桐等7人。即便有幸得到雙眼花翎的有功大臣,整個大清朝也不過20餘人。這對于國祚綿延近300年,朝臣浩如星辰的清王朝來說,能獲得賞賜花翎的人,簡直就是滄海一粟。

清朝賞賜除了花翎外,還有藍翎,藍翎又是用來賞賜給什麼人的

(戴三眼花翎的王爺)

那麼,花翎究竟為何物?為何大臣們獲得花翎如此之難?

在一些古裝劇中,我們經常會看到部分大臣或王公貴族的禮冠上,不但鑲嵌着閃閃發光的珍珠寶石,還拖着一根插在管子裡五顔六色的羽毛,這就是清代官員極為重視的冠飾——花翎。

而且,花翎還和官員的政績以及前途命運息息相關。如果大臣犯錯時,帝王往往都會龍顔震怒地下旨:“摘去他的頂戴花翎!”

相反,當臣子們屢立奇功後,皇帝又會大方地吆喝道:“賞雙眼花翎。”

花翎在等級森嚴的封建官場上,是一種“辨等威,昭品秩”的标志,不是随便哪個官員都能佩戴的。隻有有功之臣,或對朝廷有特殊貢獻的人,被皇上明令賞賜後,才有資格佩戴花翎。

翎分藍翎和花翎兩種。藍翎是鹖鳥翎,花翎是孔雀翎,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分。所謂“眼”,就是孔雀翎上眼狀的圓花紋,一個圓圈就算作一眼,翎眼的多少,反映了官員等級的差别。

據《清史稿》記載,有資格佩戴三眼花翎的人,是皇室成員中爵位低于親王、郡王、貝勒的貝子和固倫額驸。清宗室和藩部中,被封為鎮國公或輔國公的貴族,還有和碩額驸,可以佩戴戴雙眼花翎。五品以上的官員,必須是在皇帝身邊,出身于滿洲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的内大臣、前鋒、護軍統領或者參領,才有資格佩戴單眼花翎。

藍翎是和花翎性質相同的一種冠飾,以鹖鳥羽毛制成,沒有眼,一般賞給六品以下的官員,或者在皇宮王府的侍衛官。也可以賞給地位不高但功勳獨特的下層武将。

清朝賞賜除了花翎外,還有藍翎,藍翎又是用來賞賜給什麼人的

(傅恒畫像)

由此可知,花翎對于清代官員來說,是一種莫大的榮譽,三眼花翎更是可望而不可求的至高獎賞。即便是生在帝王之家的王公貴族,也并非一生下來就能佩戴三眼花翎的。這些皇室成員大約在10歲左右,要接受皇上對他們的騎射和文化考核,在得到皇帝的首肯和賞賜後,才能佩戴三眼花翎。

清朝初年,對花翎的賞賜極為嚴格,據《嘯亭續錄》記載:“外任文臣無賜花翎者。”到了後期,花翎賞賜的範圍才逐漸有所擴大,從單一的隻重軍功、“非軍功不準保薦”,擴充到在其它方面有特殊貢獻的人,也可以保薦給皇上以獲賜花翎。

正是因為賞賜花翎的慎重性,以及擷取花翎的苛刻條件。是以,整個清朝獲此殊榮的官員為數不多,甚至包括乾隆的寵臣和珅,雖身處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也沒有資格佩戴三眼花翎。

乾隆時期的軍機大臣傅恒,身兼保和殿大學士和太子太保,在平叛金川和抗擊準噶爾的戰鬥中立下奇功,為康乾盛世立下汗馬功勞。乾隆感念他的不世之功,曾賞賜他雙眼花翎兩次和三眼花翎一次。傅恒深知花翎代表的尊榮,每次被乾隆賞賜時都感激涕零又誠惶誠恐,多次上書推辭,不敢輕易佩戴。

康熙年間,鄭芝龍部将施琅在歸降清朝後,為平定台灣立下了赫赫戰功,并上書建議屯兵台灣,有備無患,得到康熙的盛贊,被封為靖海侯,賜禦用袍子。但施琅居然力辭不受,轉而懇求“照前此内大臣之列賜戴花翎”。

清朝賞賜除了花翎外,還有藍翎,藍翎又是用來賞賜給什麼人的

(道光畫像)

按制,外任武将沒有賜花翎之先例。但康熙還是滿足了施琅的乞求,诏令“以開疆海外,削平僭僞之元勳,賞翎弗及、以澤後世”。可見,在大臣們的眼中,一支花翎遠比封侯拜爵還要重要。

雖然獲賞花翎十分艱難,但也有幸運兒在不經意間就中了頭彩,意外地獲得了人人夢寐以求的這份榮譽。

道光年間,清廷在平叛新疆時,活捉了叛将張格爾,道光皇帝“望捷若渴”。恰逢捷報到來時天色已晚,兵部官員們都已回家,找不到人呈送皇上。隻有一位綽号為“寒伧翁”的官員尚未離去,是以他成了報捷的不二人選。

當“寒伧翁”輾轉将平叛捷報報呈道光時,道光喜出望外,當即下诏:“賞戴花翎,着軍機處行走。”他由此成為了獲賜花翎最輕松的人。

後來,随着清朝的敗落,出現了捐例制度,花翎也在捐例之列。最開始捐例花翎需白銀一萬兩,藍翎也要5000兩,而且還可以參照捐官之項進行折扣。個别富商在捐出足夠的銀兩後,就可以佩戴花翎。及至發展到後來,花翎的身價暴跌至200兩,這時的花翎,已完全失去了它昔日的榮耀,賤如随意買賣的商品了。

(參考資料:《清史稿》《清會典事例》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