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唐朝有批來自非洲的黑人,因擅長兩件事受重用,後人現居中國一省

奴隸制度,奴隸貿易,是既熟悉又陌生的詞。羅伯特·托馬斯曾在其著作《西方世界的興起》中指出:“文藝複興時期爆發的奴隸貿易,隻是史前時期和基督教時期奴隸制度幽靈的複活,這個幽靈在後希臘思潮的影響下,沉睡了幾百年,然後在适宜的土壤上,換了一套新裝,又悄悄生根發芽了。”羅伯特的論述,顯然受到了黑格爾曆史觀和馬克思曆史唯物主義的深刻影響。兩種曆史觀都将曆史看作周期性的漸進循環:曆史不是無數新鮮事實的簡單堆砌,相反,本質相同的一件事情,會在曆史潮流中不斷重演——當然,會換着花樣重演。資本主義中資本家剝削勞工,代替了封建主義中封建領主剝削農奴,與此類似,葡萄牙用風帆艦運輸非洲黑人,代替了羅馬帝國用戰艦掠奪奴隸。

唐朝有批來自非洲的黑人,因擅長兩件事受重用,後人現居中國一省
唐朝有批來自非洲的黑人,因擅長兩件事受重用,後人現居中國一省

不過,與通常認為的不同,黑人以及與其相關的奴隸制度,從來不是歐洲大陸與非洲大陸的專利。英國學者羅恩·阿姆丁在《印度史與加勒比海》中說:“在西方奴隸貿易興起前,印度有近10萬名來自非洲的黑人,已經在當地繁衍生息了”。同樣,羅伯特·費茨羅伊爵士曾在十九世紀初驕傲地斷言:“澳洲土著人裡,有不少就來自東非海岸。”然而,相比非洲黑人在中國的曆史,這些驕傲的斷言和宣稱,立刻就會相形見绌。早在唐朝時期,活躍在中國的黑人已經為數衆多,相比當時相對封閉的東方來說,黑人在不少方面表現出了人種方面的優勢。而由于他們尤其在兩件事上頗為擅長,受到了當時中國人的青睐和重用。

唐朝有批來自非洲的黑人,因擅長兩件事受重用,後人現居中國一省
唐朝有批來自非洲的黑人,因擅長兩件事受重用,後人現居中國一省

黑人在唐朝活動的最早證據,見于《舊唐書》記載,“自林邑已南,皆卷發黑身,号為昆侖。”這句記載中的“昆侖”,指“昆侖奴”,是唐朝對黑人的衆多稱呼之一。不過,與黑人出現在唐朝帶給人的驚訝相比,他們如何在生産力極不發達的情況下來到遙遠的東方,才更令人疑惑。唐朝是中國古代王朝中與外國友好通商相對頻繁和發達的時期,即便如此,唐朝與遠隔萬裡的非洲大陸也很難扯上關系。

例如,《三國史記》載:“景文王九年(869)秋七月,新羅(北韓)遣王子蘇判金胤等入唐謝恩。”再如,《舊唐書·南蠻傳》載:“太宗崩,诏于陵所刊扶南(高棉)王頭黎之形,列于玄阙之前。”又如,《舊唐書·吐蕃傳》載:“貞觀十五年,松贊幹布與文成公主歸國,謂所親曰:‘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國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為幸實多’。”除此,西域諸國如焉耆等國,與唐朝往來也比較密切。上述史料列舉了唐朝在其四面八方的建交國家,除這些國家外,還有許多。但無論怎樣,也扯不到非洲去。

唐朝有批來自非洲的黑人,因擅長兩件事受重用,後人現居中國一省
唐朝有批來自非洲的黑人,因擅長兩件事受重用,後人現居中國一省

唐朝學者瞿昙悉達在《開元占經》中的記載“西域漠北,通塞不便,長安之昆侖奴悉自天竺”,為我們打開了突破口。瞿昙悉達認為,唐朝黑人不可能來自西北,極有可能來自印度(天竺)。他之是以作此推測,是因為他抓住了當時非洲和東方的紐帶:阿拉伯人。唐朝時期,橫跨歐亞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國處于強盛階段,阿拉伯帝國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其在西方和東方之間始終起着橋梁作用。《阿拉伯帝國興衰記》載:“阿拉伯人用本土大量出産的天鵝絨和沙棗,與非洲人交換黃金,再将交換來的黃金,與印度交換香料。”在這種長達數百年的頻繁通商中,非洲黑人以自由民身份(比如商人)或奴隸身份來到印度,是合情合理的。而當時的印度與中國通商頻繁,因而黑人由印度北上到達中國,就是極為可能的了。

唐朝黑人雖被稱作昆侖奴,其社會地位也如奴隸般低下,但因他們在兩件事上十分出衆,是以受到當時社會一定的尊敬。第一件事,就是他們水性極好。由于非洲内陸極其幹旱,大部分黑人部落和文明都誕生在非洲海岸線一帶,雖然非洲擁有較好的耕地條件,卻始終沒有像歐洲和亞洲那樣發展出大規模的種植業,原因在于大部分非洲人隻需依靠畜牧業和捕獵,就能維持生存。由于常年與海相伴,熟悉水性極為正常,加之黑人具有世界所有人種中最強大的運動天賦,這一點又為他們熟悉水性加碼。

唐朝有批來自非洲的黑人,因擅長兩件事受重用,後人現居中國一省
唐朝有批來自非洲的黑人,因擅長兩件事受重用,後人現居中國一省

《太平禦覽》記載:“唐節度使南遷嶺南,偶遇土龍,舟船傾覆,所帶珍寶玉器沉底,乃令昆侖烏鬼奪之,烏鬼環眼黢黢,入水而無出,土龍多,不敢奪。”大意是說,唐朝一位節度使向南遷徙到兩廣地區,途中遇見了鳄魚(土龍),船快要翻了,帶着的珍寶玉器沉入水底,于是讓黑人下水去撈,黑人下水,連眼睛都不閉不眨,而且不需要出水換氣,但由于鳄魚太多,是以不敢繼續捕撈。正是由于黑人水性好,是以《通典》中載:“昆侖奴長于水性,時人屬意者多之”,他們在當時社會中受到一定的關注和尊敬,在一些特殊領域和行業,如捕魚業,以及其它與水有關的行業中,備受重視和重用。

唐朝黑人除了水性極好,還十分忠誠,這是他們被尊重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唐長安城騎都尉楊氏(名不詳)家中黑人,就是一例。這位黑人被楊氏拿去黑市出售,因價格太低而沒有賣出,還遭暴打,但他不但沒有嫉恨和報複,反而在楊氏之子溺水後将其救出。黑人對主人的忠誠,使他們受到信任和重視,甚至在一些關鍵位置,如執掌内事方面,受到重用。這種現象,在美國獨立戰争時期也出現過。當時美國一些農場主和莊園主會雇傭大批黑人勞作,其中一些比較聰明的黑人,由于世代服務于一個姓氏的白人家族而受到格外敬重,在吃飯和穿衣方面,以及一些個人權利方面,甚至可以與白人平等。

唐朝有批來自非洲的黑人,因擅長兩件事受重用,後人現居中國一省
唐朝有批來自非洲的黑人,因擅長兩件事受重用,後人現居中國一省

不過,唐朝黑人對主人的忠誠也不是無條件的,《冊府元龜》載:“唐時昆侖奴鮮背主者,一曰遠離家國,一曰無處可遁”,可見當時黑人忠誠于主人也是有原因的。由于他們被販賣到萬裡之外,沒有清晰的地理概念,不可能僅憑自己回到故土;同時,他們與中國文化差異巨大,在中國社會很難産生價值,找到合适的生存方式,是以即便逃走,也是死路一條。由于這些黑人主要來自印度,是以大部分分布在中國南方,在中國久居後,部分人也選擇與中國人通婚,繁衍生息。現在中國廣東省,還有一些攜帶黑人血統的黃種人,這些人就是當年唐朝黑人的後裔,他們一直居住在中國,猶如當年來到中國的猶太人一樣,成為中華民族成員之一。

奴隸制是人類曆史上不光彩的一頁,但兩千多年來,人們卻變本加厲地書寫着這一頁。奴隸制的淵源到底是什麼?

奴隸制誕生的沃土:落後的生産力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寫道:“奴隸制産生的根本原因,是生産力的落後……奴隸制根本不是國家和私有制産生後才産生的,在原始社會中,就已經存在了。”恩格斯認為生産力的落後導緻奴隸制,原因在于人性中無法逾越的終極障礙:求生欲。原始氏族社會時期,生産力極其低下,種植技術尚未被掌握,連狩獵工具的制造都成問題。這一時期,男女分工方式如下:男子負責外出狩獵和捕魚,附帶采摘;女子則照顧家庭,哺育孩子。這一分工的必然結果是:男子生存能力逐漸提升,女子生存能力逐漸下降,最終,如果離開丈夫,妻子就要餓死。是以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說:“誰掌握了經濟命脈,誰就掌握了發言權。”女性為了生存,就必須依靠男子供養,即,女性的生存權決定在男性手裡,是以恩格斯才說:“奴隸制最初誕生于夫妻之間。”

唐朝有批來自非洲的黑人,因擅長兩件事受重用,後人現居中國一省
唐朝有批來自非洲的黑人,因擅長兩件事受重用,後人現居中國一省

文明社會的奴隸制度,隻是氏族社會奴隸制度的擴大化和合法化,其本質并未改變。奴隸為争取生存,不得不将自己的勞動力出賣,随後又要将自己徹底商品化,拿到市場上交易。國家看到這種現象,就變本加厲地強化奴隸的社會地位。通過立法限制奴隸的權利,通過教育不斷加強人們對奴隸的認同和偏見,最後,連奴隸自己都認為自己隻應做奴隸,這就是合法化與合理化。印度種姓制度也是奴隸制的一種變體。印度經典《梨俱吠陀》載:“四大種姓在社會地位、法律地位、經濟地位和從事行業方面,均完全分化,沒有任何交集。旃陀羅為四等種姓之下最低賤一等,為不可觸碰者。”種姓制度和奴隸制度本質一樣,都是利用合理化的暴力,按照既得利益者的意願,強制塑造某一社會群體。

奴隸制複活的沃土:人種學理論

随着生産力進步,奴隸制的土壤必然萎縮,因為越來越多的人無需僅僅因為生存,就出賣勞動力。盡管如此,上古時期的奴隸制還是在千百年後複活了,而西方世界興起的人種學理論,是緣由之一。人種學理論,将全世界不同類型的人,根據一些特定條件,劃分為不同人種。這一理論原本并無價值取向,即沒有偏袒所謂的雅利安人種和白人人種。但人種學理論一經與社會實踐結合,就被歪曲和利用起來。奴隸貿易的興起,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以人種學為理論依據的。當時西方一些心懷叵測的人種學家,服務于大資本家的利益,提出了嚴格劃分黑人人種的建議。他們通過嚴格測量黑人形體的一些特點,如鼻子寬度,顴骨高度,嘴唇厚度等參數,将具備一定特征的人與其餘人種區分開來,在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人種測量理論後,凡是符合黑人人種特點的人,就被劃歸黑人,并受到和黑人一樣的對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