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戰英雄郝夢齡
在抗日戰場上,郝夢齡是中國犧牲的第一位軍長,而這位最早抗日殉國的軍長卻被塵封在曆史中,鮮少有人談及。
如今當我們撥開曆史的迷霧,重新回望這些抗日名将的事迹時,猶如昨日重制,仿佛能夠看到郝夢齡氣貫長虹的搏擊身影……
最接地氣的将軍卻也是最愛國的
郝夢齡,在1898年出生于河北藁城縣的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1919年,年僅16歲的他已經畢業于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在他25年的戎馬生涯中,他先後任職國民革命軍旅長、師長、副軍長、軍長等職。
彼時的他,縱然身居高位,但卻非常愛護百姓,為了幫助那些孩子們上學,他還拿出自己所有的積蓄幫助家鄉建立了進階國小和女子國小各一所。
為了鼓勵這些孩子們能夠好好學習,郝夢齡還親自設立了一項規定,
隻要本村能夠考取進階國小以上者,他本人都會親自為其交學費,
後來,郝夢齡這樣的舉動受到了鄉親們的一緻稱贊。
而當年那些受到郝夢齡資助的孩子們也成為了後來部隊中的中堅力量。
相比于其他的國民黨進階軍官,郝夢齡似乎更接地氣一些。為什麼這麼說呢?
每當郝夢齡回到家鄉的時候,總會在離村子還有十幾裡路的時候,就事先脫下軍裝,換上普通的便衣。他不僅對自己如此要求,就連身邊的勤務兵也要學着他換上便裝。
而他們這麼做,就是
為了能夠穿着便衣的時候在路上遇到老鄉都能夠親切交流
。雖然軍裝很威風,但對于郝夢齡來說,卻拉開了與鄉親們的距離,讓他們感到有距離感。
是以,回到家鄉的他非常在意和鄉親們的關系,而郝夢齡這樣的進階将領卻如此平易近人,也給鄉親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每提到他,大家的心裡都暖洋洋的。
盡管郝夢齡是一位将領,但他卻很厭惡戰争,在當職期間也曾多次向上級申請能夠解甲歸田,但最終卻沒能獲準。
七七事變老照片
1937年7月7日,日寇發動了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而當時的他正好在去四川陸軍大學學習的途中,作為國民革命軍第九軍軍長的郝夢齡毅然決然地傳回部隊,立即上書希望能夠準許他率軍北上。
在他北上之前就已經抱定了必死的決心,是以在北上路經漢口的時候,郝将軍便回到了家中與家人們告别。
告别妻兒勇赴沙場
這個時候的郝夢齡的女兒也才僅僅隻有15歲。是以當媽媽告訴他,爸爸回來的那天晚上一夜沒睡,一直在寫信,當她拉開抽屜的時候,才發現有一封寫給女兒的信,但在信封上卻批注:
二十七年(也就是1938年)拆閱
。
郝慧英年紀尚小,并不知道父親這麼做的意思是什麼,于是便拿着信件當面問父親,在說話中卻要把信件拆開,父親看到後被搶了過去,直接撕掉扔進了痰盂裡。
對于父親這般異常的做法,郝慧英更加好奇了,他想要看一看父親在信件中到底寫着什麼,是以當父親離開後,她便小心翼翼地撈出了那些紙片,清理過後便将這些碎片重新拼湊了起來。
郝夢齡遺孀全家福
而當她看到信件的内容時,感動得頓時熱淚長流,父親留下的這一封信竟然是一封遺囑。
而在信中,他這樣寫道:
此次北上抗日,吾已抱定犧牲。萬一陣亡,你等要聽母親的調教,孝順汝祖母,關于你等上學,我個人是沒有錢,将來國家戰勝,你等可進遺族學校……留于慧英、慧蘭、蔭槐、前楠、蔭森五兒,父留于1937年9月15日。
當全家人看到這份遺囑時,痛哭流涕,都在阻攔父親不想讓他離開,但盡管如此此時的父親心意已決,是以最後還是沒能留住他。
在臨走之前,郝夢齡對孩子道出了自己的肺腑之言,他說道:
“我愛你們,但更愛我們的國家,現在敵人天天在屠殺我們的同胞,大家都應該去殺敵。如果國家亡了,你們也沒有好日子過。”
不得不說,郝夢齡在大是大非的問題上,有着自己明朗的态度。他深知如果現在不付出不奮鬥,那麼他們的後代更加沒有容身之地,是以為了後代的美好生活,他們隻能犧牲自己,征戰沙場。
而當時,平津已經淪陷,還先後占領了察哈爾和河北中部,此時的日軍已經直逼山西,為了能夠以最快的速度阻擋敵人,他一刻都不敢休息,馬不停蹄地趕往了山西前線。
平津戰役老照片
1937年9月17日,是父親離開的日子,郝慧英去到火車站送别了父親,當她來到火車站時,放眼望去整個火車站都是黑壓壓的軍人,他們的臉上的表情和父親一樣,有一種視死如歸的決心,而這樣的一幕也深深地印在了郝慧英的腦海中。
忻口是日軍從晉北通向太原的最後一道防線,而在1937年底,郝夢齡還未達到之前,日軍就準備在代縣附近集結拿下忻口,進攻太原。
在郝夢齡的第九軍到達忻口時已經是10月4日了,戰事目前,郝夢齡便馬上察看周圍地形做好阻擊計劃。忻口地勢險要,右托五台山,左托雲中山,兩山之間便是一片河谷。
是以在當晚,他便發出這樣的感言:
此次抗戰是民族戰争,關于國家的存亡,是以這場戰役隻許勝利不許失敗,如今民不聊生,軍人更應該站出來保衛祖國和人民。
與此同時,他立下這樣的誓言:
現在大敵目前,我決心與全體官兵同生死,共患難,并肩戰鬥。
1937年10月10日,郝夢齡寫給妻子的信
10月10日,在日軍猛烈的攻擊下,原平失守,日軍直逼忻口。此時的忻口已是連續十天的晴天,然而就在大戰前夜卻突然轉陰,而這也好像在預示着什麼。
是以,就在當晚,郝夢齡便給妻子寫下了一份家書,說道:
此次抗戰乃國家生存之戰,不能成功即成仁。我犧牲之後,隻要國家存在,子女教育當然不成問題。而在信件的最後,也囑咐妻子能夠好好照顧孩子和母親,兄弟姐妹也要照顧好。為軍人者,為國家戰亡,死可謂得其所矣。
字裡行間,能夠看出郝夢齡為國捐軀無比堅定的決心。
那天晚上,郝夢齡還在日記中寫下了自己當時的心境:“今日為國慶紀念日,回憶先烈締造國家之艱難,到現在華北将淪落日人之手,
我們太無能,太不争氣。”
簡簡單單的幾個字,卻看出郝将軍對目前局勢的無奈,而在擔憂之餘卻并沒有洩氣,反而更加堅定了他抗日的決心。
征戰沙場大将生命就此定格
第二天一早,日軍用其精良的裝備,對忻口南懷化陣地發起了猛烈的進攻。面對如此強敵,郝夢齡首當其沖,親臨前線指揮作戰,一時之間,雙方交戰激烈,打得血肉模糊。
盡管兩者實力懸殊,我方的裝備也不如對方,但郝夢齡憑借着不怕死的決心,投入了與對方的拉鋸戰中。當天晚上,陣地竟13次易手,我軍傷亡慘重,有的團也隻剩下了一個營的兵力。在經過反複地沖殺之後,隻剩下了百餘人。
忻口會戰
面對如此緊急的情況,郝夢齡沒有絲毫慌亂,反而激勵他們,就算現在戰地上隻剩下一個人也要守住這個陣地,隻要我們一天不死,抗日的責任一天就不算完。
他告訴将士們,自己已經在家中立下了遺囑,
不打敗日軍絕不生還
。他大聲地問道:“你們大家敢陪我在此堅守陣地嗎?”
在如此激情澎湃的動員之下,在場所有的戰士異口同聲地回道:“誓死堅守陣地!”聽到戰士們大聲地呼喊聲,郝夢齡滿意地笑了笑,舉起了他們口号“
站在哪裡,死在哪裡!”
以此激勵戰士們勇往直前。
15日夜裡,總司令閻錫山增派七個旅交給了郝夢齡指揮,左右兩側同時策動以夾擊日軍。此時的郝夢齡站在山頭上,眺望着山下的陷入了沉思,不同以往的是,此時他臉上的表情更加莊嚴肅穆了,眼神也更加堅毅了起來。
忻口會戰(從左到右:閻錫山、衛立煌、朱德)
16日淩晨2時,我軍大反攻開始,号角聲猶如一聲驚雷識破了天空,在郝夢齡的指揮之下,我軍連續攻克并占領了幾個山頭。到了淩晨5時,為了乘勝追擊,郝夢齡想要借着夜色立即趕往獨立第五旅前線指揮作戰。
然而,此地的情況要比現在的陣地還要危險得多,前線已經被敵人的火力封鎖,是以戰士們擔心他的安危,便勸他寫一封書面指令派人送去。
對此,一向沉着的郝夢齡卻發火了,他大吼道:
“瓦罐不離井口碎,大将難免陣前亡。
”
在淩晨五時,郝夢齡帶着一隊人馬沖向了前線,然而就在他們一路躲過敵人的炮火,在穿過離敵人僅僅隻有二百米的時候,對面的兩顆子彈卻直直地穿過了郝夢齡的身體,瞬間倒在血泊中,從此,年僅39歲的他便将生命定格在了這一刻。
從貴州到山西,除去路上的幾日,郝夢齡來到山西僅僅隻有十二天卻犧牲在了戰場上。
盡管沒能挺到擊退日寇的那一天,但他卻用盡了自己全部的精力,誓死抗敵,而他也遵照自己的誓言,真正地做到了站在哪裡死在哪裡。
當父親戰死的消息傳到武漢時,當時的郝慧英正在學校裡上課,而當教導主任告訴她父親犧牲的消息之後,郝慧英飛奔着回到了家中,剛剛走到門口,便聽到屋中皆是痛哭聲,她的母親哭得尤其傷心。
10月24日,郝夢齡的遺體從太原運到了武漢,11月16日,在武漢舉行了公祭,随後便将其安葬在了武昌。
1937年12月6日,國民政府追贈郝夢齡為陸軍上将
。郝夢齡作為抗日戰争中首位犧牲的軍長,對于抗日有着深遠的意義。盡管已經犧牲,但卻堅定了大家抗日的決心。
而在《大公報》上,也報道說:
民國以來,軍長之因督戰,而在沙場殉職者,實以郝将軍第一人。
毛澤東在講話
1938年3月12日,在舉行的孫中山逝世十三周年紀念大會上,毛澤東也曾激動地發表感言,
郝夢齡将軍等的熱血是不會白流的,日本強盜之被趕出中國誰能說不是必然?
而在會上,毛澤東也曾高度評價郝夢齡是
“給了中國人民以崇高偉大的模範。”
而為了紀念郝夢齡的功勳,抗戰勝利之後,國民政府便将漢口北小路改名為郝夢齡路。而在1985年,抗戰勝利40 周年之際,武漢市也重新恢複了郝夢齡命名的路名。
1983年,郝夢齡為追認為革命烈士。
後人經曆流亡生活,再見父親已被易名
郝夢齡犧牲之後,他們的後代又過得如何呢?原來在1938年武漢淪陷之後,郝慧英和母親來到了重慶,然而父親犧牲之後,他們便沒有了經濟來源,一時間生活陷入困境。
而在後來他們隻能進入到重慶的一家私立中學學習,為了保證能夠正常上學,孩子們隻能在寒暑假時打工自己出去賺學費。
1939年夏季,一陣童聲的叫賣引起了正在散步的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馮玉祥的注意。
馮玉祥
這兩個孩子衣衫褴褛,正在提着壺在街上賣茶水,看到這兩個孩子一種好奇心驅使着馮玉祥前去詢問。
于是,馮玉祥便走到了孩子們的跟前,詢問他們是什麼人,姓什麼?然而這兩個孩子的回答卻令他大吃一驚,
他們是河北藁城縣莊合村人,姓郝。
聽到這裡,馮玉祥的腦海中忽然出現了一個人,郝夢齡不就是那個地方的人嗎?這兩個孩子會不會和他有什麼關系?于是,他便繼續問道認不認得郝夢齡?
而接下來,孩子們的回答再一次被震驚,他們說道,
郝夢齡就是自己的爸爸。
對此,馮玉祥很是納悶為什麼這兩個孩子不上學卻在這裡賣茶。
而當他聽到孩子們回答賣茶就是為了攢學費的時候,眼眶卻濕潤了。
于是,他立即叫自己的秘書寫了個報告,呈給了蔣介石,而蔣介石得知後當即便給他們批了兩萬元。
然而,幸運的是他們遇到了馮玉祥,他們長達七年的流亡生活總算是畫上了句号。
1945年8月15日,郝夢齡一家終于等來了抗戰勝利的消息,然而當他們高高興興跑回家,想着這下終于想家了。然而她突然一怔,卻發現自己已經無家可回。
新中國成立之後,郝慧英在這之後也領到了一些慰問金。然而在1969年,他們去給父親上墳的時候,卻發現父親的墓地已經不在了,不得已之下,他們隻得對着墓坑給父親上了墳。
郝夢齡之墓
1981年是辛亥革命成立的70周年,郝家姐妹來到武昌伏虎山山腰中的陵園來到墓前準備祭奠時,卻發現一件奇怪的事。
郝慧蘭驚恐地抱住姐姐的胳膊說道:“姐姐你看!”而郝慧英順着妹妹的手看過去,父親的墓碑上所寫的名字竟然是一個叫做劉靜庵的人。
而在墓碑上也對該人進行了詳細的介紹,這個人曾擔任黎元洪秘書,于1911年病逝。姐妹二人站在墓地上不知所措,不約而同地說道:
“這裡的确是父親的墳墓啊!”
94歲的郝慧英
再後來,他們經過再三的尋找,民政部門才将墓地重新換成了父親的墳墓。
對于郝慧英來說,父親雖然已經逝去多時,但卻始終記得父親在幼時對她的啟蒙。而後來,郝慧英經常會去到妹妹郝慧蘭家中,一起回憶當初父親和他們在一起的往事。
而在兩姐妹的心中,他們對于父親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就是:
一個人要愛國家,愛百姓,要不愛财,不怕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