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1981年军长后人去陵园上坟,发现墓坑被占,两年后民政部追认烈士

1981年军长后人去陵园上坟,发现墓坑被占,两年后民政部追认烈士

抗战英雄郝梦龄

在抗日战场上,郝梦龄是中国牺牲的第一位军长,而这位最早抗日殉国的军长却被尘封在历史中,鲜少有人谈及。

如今当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重新回望这些抗日名将的事迹时,犹如昨日重现,仿佛能够看到郝梦龄气贯长虹的搏击身影……

最接地气的将军却也是最爱国的

郝梦龄,在1898年出生于河北藁城县的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919年,年仅16岁的他已经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在他25年的戎马生涯中,他先后任职国民革命军旅长、师长、副军长、军长等职。

彼时的他,纵然身居高位,但却非常爱护百姓,为了帮助那些孩子们上学,他还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帮助家乡建立了高级小学和女子小学各一所。

为了鼓励这些孩子们能够好好学习,郝梦龄还亲自设立了一项规定,

只要本村能够考取高级小学以上者,他本人都会亲自为其交学费,

后来,郝梦龄这样的举动受到了乡亲们的一致称赞。

而当年那些受到郝梦龄资助的孩子们也成为了后来部队中的中坚力量。

1981年军长后人去陵园上坟,发现墓坑被占,两年后民政部追认烈士

相比于其他的国民党高级军官,郝梦龄似乎更接地气一些。为什么这么说呢?

每当郝梦龄回到家乡的时候,总会在离村子还有十几里路的时候,就事先脱下军装,换上普通的便衣。他不仅对自己如此要求,就连身边的勤务兵也要学着他换上便装。

而他们这么做,就是

为了能够穿着便衣的时候在路上遇到老乡都能够亲切交流

。虽然军装很威风,但对于郝梦龄来说,却拉开了与乡亲们的距离,让他们感到有距离感。

因此,回到家乡的他非常在意和乡亲们的关系,而郝梦龄这样的高级将领却如此平易近人,也给乡亲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每提到他,大家的心里都暖洋洋的。

尽管郝梦龄是一位将领,但他却很厌恶战争,在当职期间也曾多次向上级申请能够解甲归田,但最终却没能获准。

1981年军长后人去陵园上坟,发现墓坑被占,两年后民政部追认烈士

七七事变老照片

1937年7月7日,日寇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而当时的他正好在去四川陆军大学学习的途中,作为国民革命军第九军军长的郝梦龄毅然决然地返回部队,立即上书希望能够批准他率军北上。

在他北上之前就已经抱定了必死的决心,因此在北上路经汉口的时候,郝将军便回到了家中与家人们告别。

告别妻儿勇赴沙场

这个时候的郝梦龄的女儿也才仅仅只有15岁。因此当妈妈告诉他,爸爸回来的那天晚上一夜没睡,一直在写信,当她拉开抽屉的时候,才发现有一封写给女儿的信,但在信封上却批注:

二十七年(也就是1938年)拆阅

郝慧英年纪尚小,并不知道父亲这么做的意思是什么,于是便拿着信件当面问父亲,在说话中却要把信件拆开,父亲看到后被抢了过去,直接撕掉扔进了痰盂里。

对于父亲这般异常的做法,郝慧英更加好奇了,他想要看一看父亲在信件中到底写着什么,因此当父亲离开后,她便小心翼翼地捞出了那些纸片,清理过后便将这些碎片重新拼凑了起来。

1981年军长后人去陵园上坟,发现墓坑被占,两年后民政部追认烈士

郝梦龄遗孀全家福

而当她看到信件的内容时,感动得顿时热泪长流,父亲留下的这一封信竟然是一封遗嘱。

而在信中,他这样写道:

此次北上抗日,吾已抱定牺牲。万一阵亡,你等要听母亲的调教,孝顺汝祖母,关于你等上学,我个人是没有钱,将来国家战胜,你等可进遗族学校……留于慧英、慧兰、荫槐、前楠、荫森五儿,父留于1937年9月15日。

当全家人看到这份遗嘱时,痛哭流涕,都在阻拦父亲不想让他离开,但尽管如此此时的父亲心意已决,因此最后还是没能留住他。

在临走之前,郝梦龄对孩子道出了自己的肺腑之言,他说道:

“我爱你们,但更爱我们的国家,现在敌人天天在屠杀我们的同胞,大家都应该去杀敌。如果国家亡了,你们也没有好日子过。”

不得不说,郝梦龄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有着自己明朗的态度。他深知如果现在不付出不奋斗,那么他们的后代更加没有容身之地,因此为了后代的美好生活,他们只能牺牲自己,征战沙场。

而当时,平津已经沦陷,还先后占领了察哈尔和河北中部,此时的日军已经直逼山西,为了能够以最快的速度阻挡敌人,他一刻都不敢休息,马不停蹄地赶往了山西前线。

1981年军长后人去陵园上坟,发现墓坑被占,两年后民政部追认烈士

平津战役老照片

1937年9月17日,是父亲离开的日子,郝慧英去到火车站送别了父亲,当她来到火车站时,放眼望去整个火车站都是黑压压的军人,他们的脸上的表情和父亲一样,有一种视死如归的决心,而这样的一幕也深深地印在了郝慧英的脑海中。

忻口是日军从晋北通向太原的最后一道防线,而在1937年底,郝梦龄还未达到之前,日军就准备在代县附近集结拿下忻口,进攻太原。

在郝梦龄的第九军到达忻口时已经是10月4日了,战事当前,郝梦龄便马上察看周围地形做好阻击计划。忻口地势险要,右托五台山,左托云中山,两山之间便是一片河谷。

因此在当晚,他便发出这样的感言:

此次抗战是民族战争,关于国家的存亡,所以这场战役只许胜利不许失败,如今民不聊生,军人更应该站出来保卫祖国和人民。

与此同时,他立下这样的誓言:

现在大敌当前,我决心与全体官兵同生死,共患难,并肩战斗。

1981年军长后人去陵园上坟,发现墓坑被占,两年后民政部追认烈士

1937年10月10日,郝梦龄写给妻子的信

10月10日,在日军猛烈的攻击下,原平失守,日军直逼忻口。此时的忻口已是连续十天的晴天,然而就在大战前夜却突然转阴,而这也好像在预示着什么。

因此,就在当晚,郝梦龄便给妻子写下了一份家书,说道:

此次抗战乃国家生存之战,不能成功即成仁。我牺牲之后,只要国家存在,子女教育当然不成问题。而在信件的最后,也嘱咐妻子能够好好照顾孩子和母亲,兄弟姐妹也要照顾好。为军人者,为国家战亡,死可谓得其所矣。

字里行间,能够看出郝梦龄为国捐躯无比坚定的决心。

那天晚上,郝梦龄还在日记中写下了自己当时的心境:“今日为国庆纪念日,回忆先烈缔造国家之艰难,到现在华北将沦落日人之手,

我们太无能,太不争气。”

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却看出郝将军对当前局势的无奈,而在担忧之余却并没有泄气,反而更加坚定了他抗日的决心。

征战沙场大将生命就此定格

第二天一早,日军用其精良的装备,对忻口南怀化阵地发起了猛烈的进攻。面对如此强敌,郝梦龄首当其冲,亲临前线指挥作战,一时之间,双方交战激烈,打得血肉模糊。

尽管两者实力悬殊,我方的装备也不如对方,但郝梦龄凭借着不怕死的决心,投入了与对方的拉锯战中。当天晚上,阵地竟13次易手,我军伤亡惨重,有的团也只剩下了一个营的兵力。在经过反复地冲杀之后,只剩下了百余人。

1981年军长后人去陵园上坟,发现墓坑被占,两年后民政部追认烈士

忻口会战

面对如此紧急的情况,郝梦龄没有丝毫慌乱,反而激励他们,就算现在战地上只剩下一个人也要守住这个阵地,只要我们一天不死,抗日的责任一天就不算完。

他告诉将士们,自己已经在家中立下了遗嘱,

不打败日军绝不生还

。他大声地问道:“你们大家敢陪我在此坚守阵地吗?”

在如此激情澎湃的动员之下,在场所有的战士异口同声地回道:“誓死坚守阵地!”听到战士们大声地呼喊声,郝梦龄满意地笑了笑,举起了他们口号“

站在哪里,死在哪里!”

以此激励战士们勇往直前。

15日夜里,总司令阎锡山增派七个旅交给了郝梦龄指挥,左右两侧同时策动以夹击日军。此时的郝梦龄站在山头上,眺望着山下的陷入了沉思,不同以往的是,此时他脸上的表情更加庄严肃穆了,眼神也更加坚毅了起来。

1981年军长后人去陵园上坟,发现墓坑被占,两年后民政部追认烈士

忻口会战(从左到右:阎锡山、卫立煌、朱德)

16日凌晨2时,我军大反攻开始,号角声犹如一声惊雷识破了天空,在郝梦龄的指挥之下,我军连续攻克并占领了几个山头。到了凌晨5时,为了乘胜追击,郝梦龄想要借着夜色立即赶往独立第五旅前线指挥作战。

然而,此地的情况要比现在的阵地还要危险得多,前线已经被敌人的火力封锁,因此战士们担心他的安危,便劝他写一封书面命令派人送去。

对此,一向沉着的郝梦龄却发火了,他大吼道:

“瓦罐不离井口碎,大将难免阵前亡。

在凌晨五时,郝梦龄带着一队人马冲向了前线,然而就在他们一路躲过敌人的炮火,在穿过离敌人仅仅只有二百米的时候,对面的两颗子弹却直直地穿过了郝梦龄的身体,瞬间倒在血泊中,从此,年仅39岁的他便将生命定格在了这一刻。

从贵州到山西,除去路上的几日,郝梦龄来到山西仅仅只有十二天却牺牲在了战场上。

1981年军长后人去陵园上坟,发现墓坑被占,两年后民政部追认烈士

尽管没能挺到击退日寇的那一天,但他却用尽了自己全部的精力,誓死抗敌,而他也遵照自己的誓言,真正地做到了站在哪里死在哪里。

当父亲战死的消息传到武汉时,当时的郝慧英正在学校里上课,而当教导主任告诉她父亲牺牲的消息之后,郝慧英飞奔着回到了家中,刚刚走到门口,便听到屋中皆是痛哭声,她的母亲哭得尤其伤心。

10月24日,郝梦龄的遗体从太原运到了武汉,11月16日,在武汉举行了公祭,随后便将其安葬在了武昌。

1937年12月6日,国民政府追赠郝梦龄为陆军上将

。郝梦龄作为抗日战争中首位牺牲的军长,对于抗日有着深远的意义。尽管已经牺牲,但却坚定了大家抗日的决心。

而在《大公报》上,也报道说:

民国以来,军长之因督战,而在沙场殉职者,实以郝将军第一人。

1981年军长后人去陵园上坟,发现墓坑被占,两年后民政部追认烈士

毛泽东在讲话

1938年3月12日,在举行的孙中山逝世十三周年纪念大会上,毛泽东也曾激动地发表感言,

郝梦龄将军等的热血是不会白流的,日本强盗之被赶出中国谁能说不是必然?

而在会上,毛泽东也曾高度评价郝梦龄是

“给了中国人民以崇高伟大的模范。”

而为了纪念郝梦龄的功勋,抗战胜利之后,国民政府便将汉口北小路改名为郝梦龄路。而在1985年,抗战胜利40 周年之际,武汉市也重新恢复了郝梦龄命名的路名。

1983年,郝梦龄为追认为革命烈士。

后人经历流亡生活,再见父亲已被易名

郝梦龄牺牲之后,他们的后代又过得如何呢?原来在1938年武汉沦陷之后,郝慧英和母亲来到了重庆,然而父亲牺牲之后,他们便没有了经济来源,一时间生活陷入困境。

而在后来他们只能进入到重庆的一家私立中学学习,为了保证能够正常上学,孩子们只能在寒暑假时打工自己出去赚学费。

1939年夏季,一阵童声的叫卖引起了正在散步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冯玉祥的注意。

1981年军长后人去陵园上坟,发现墓坑被占,两年后民政部追认烈士

冯玉祥

这两个孩子衣衫褴褛,正在提着壶在街上卖茶水,看到这两个孩子一种好奇心驱使着冯玉祥前去询问。

于是,冯玉祥便走到了孩子们的跟前,询问他们是什么人,姓什么?然而这两个孩子的回答却令他大吃一惊,

他们是河北藁城县庄合村人,姓郝。

听到这里,冯玉祥的脑海中忽然出现了一个人,郝梦龄不就是那个地方的人吗?这两个孩子会不会和他有什么关系?于是,他便继续问道认不认得郝梦龄?

而接下来,孩子们的回答再一次被震惊,他们说道,

郝梦龄就是自己的爸爸。

对此,冯玉祥很是纳闷为什么这两个孩子不上学却在这里卖茶。

而当他听到孩子们回答卖茶就是为了攒学费的时候,眼眶却湿润了。

于是,他立即叫自己的秘书写了个报告,呈给了蒋介石,而蒋介石得知后当即便给他们批了两万元。

1981年军长后人去陵园上坟,发现墓坑被占,两年后民政部追认烈士

然而,幸运的是他们遇到了冯玉祥,他们长达七年的流亡生活总算是画上了句号。

1945年8月15日,郝梦龄一家终于等来了抗战胜利的消息,然而当他们高高兴兴跑回家,想着这下终于想家了。然而她突然一怔,却发现自己已经无家可回。

新中国成立之后,郝慧英在这之后也领到了一些慰问金。然而在1969年,他们去给父亲上坟的时候,却发现父亲的墓地已经不在了,不得已之下,他们只得对着墓坑给父亲上了坟。

1981年军长后人去陵园上坟,发现墓坑被占,两年后民政部追认烈士

郝梦龄之墓

1981年是辛亥革命成立的70周年,郝家姐妹来到武昌伏虎山山腰中的陵园来到墓前准备祭奠时,却发现一件奇怪的事。

郝慧兰惊恐地抱住姐姐的胳膊说道:“姐姐你看!”而郝慧英顺着妹妹的手看过去,父亲的墓碑上所写的名字竟然是一个叫做刘静庵的人。

而在墓碑上也对该人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这个人曾担任黎元洪秘书,于1911年病逝。姐妹二人站在墓地上不知所措,不约而同地说道:

“这里的确是父亲的坟墓啊!”

1981年军长后人去陵园上坟,发现墓坑被占,两年后民政部追认烈士

94岁的郝慧英

再后来,他们经过再三的寻找,民政部门才将墓地重新换成了父亲的坟墓。

对于郝慧英来说,父亲虽然已经逝去多时,但却始终记得父亲在幼时对她的启蒙。而后来,郝慧英经常会去到妹妹郝慧兰家中,一起回忆当初父亲和他们在一起的往事。

而在两姐妹的心中,他们对于父亲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就是:

一个人要爱国家,爱百姓,要不爱财,不怕死!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