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代學子“金榜題名”後幹什麼?先大吃一頓,但怎麼吃卻很有講究

“舊傳《四喜詩》雲:“久旱逢甘露,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這四句詩被視為人生“四喜”,由于第一句——“久旱逢甘露”常常被人忽略,是以,“三大快事”比“四大快事”更為流行。”

今天,筆者就來說一下古代的“金榜題名時”。

古代學子“金榜題名”後幹什麼?先大吃一頓,但怎麼吃卻很有講究

每逢金榜題名之時,全國各地的飯店、餐飲行業也随之會繁忙起來了。

各種學子宴會,讓餐飲服務機構忙的不亦樂乎,由于宴請的賓客,以及表達謝意的對象不同,這宴會的名稱也發生了變化。比如說:考生宴請師長,表示對老師辛勤教導的感謝,這樣的宴會被稱作“謝師宴”。而親朋好友為祝賀考生升入理想學府的宴會,則被稱作“恭賀宴”。

這樣的宴請不僅存在于現代,其實,在古代也有與之相類似的宴請和聚會,而且,規模、費用、受重視的程度,都遠遠超過了現代。其中,有AA制的宴會,還有由國家買單的宴會。

古代學子“金榜題名”後幹什麼?先大吃一頓,但怎麼吃卻很有講究

在中國古代,中榜學子的宴席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吃的,而是有非常多的講究。

比如:在唐朝,鹿鳴宴、聞喜宴、相識宴、關宴等規格的宴席,都是專門為文科生準備的。而這些宴請的了解和方式,也成為了唐朝科舉中一道别樣的風景線。不止在唐朝,其實,“學子宴”早在魏晉時期就已經出現了,而這些宴會的功能,主要就是用來祝賀學子高中,晚輩恭賀長輩升遷等。

之是以在唐朝時期,這種學子宴最為固定,主要是因為,當時的科舉考試制度已經非常成熟,并形成了固定的體系。唐朝經濟發展,社會穩定,是人們所公認的,而物質上的富足,必定會催生出其他方面的享受需求。比如:那時候的人們與現代人一樣,也非常喜歡聚餐,各種類型的公私宴會比較流行。

在朝廷内部有一種制度,叫做“會食”,就是在飯桌上讨論公事,這與現在一些公司、企業流行的“午餐會”較為類似,都是一邊吃飯,一邊談工作。那時的會食,也被叫做“堂飯”,即:滿朝百官彙集在一起,吃吃喝喝,聊聊工作,場面和規模都非常浩大。

而作為人生四大喜事之一的“金榜題名”,吃點飯、聚個餐,也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

古代學子“金榜題名”後幹什麼?先大吃一頓,但怎麼吃卻很有講究

根據相關資料中的記載,鹿鳴宴在唐朝時期,是由地方官員,為當地通過考試中榜的學子們,舉辦的一種宴請儀式,通常時間是在考試結果公布的第二天進行。在該宴會上,會演奏《詩經》當中的《鹿鳴》篇章,來為大家助興,這才得了此名。

這種宴會,實際上是從周代“鄉飲酒禮”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一種聚會形式。随着社會的發展,到了後期,在宴會的菜肴中加入鹿肉,才使得鹿鳴宴變得名副其實,而這一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在唐朝時期,還有一款宴會,是比鹿鳴宴還高規格的一種宴請,主要是用來恭賀考入新科進士的學子們,而普通的舉人,是沒有資格參加此類宴會的。到了宋朝時期,以中榜的學子作為宴會主角的飯局開始盛行,而且,聚會的規格也變得更高。

宋朝學子宴在延續唐朝宴會的基礎上,又推出了可以跟國宴媲美的“瓊林宴”。在趙匡胤當了皇帝之後,會親自宣布當年登科進舉的人員名單,并以宴會的形式進行慶賀。因為,這個宴會通常會在禦花園的瓊林苑裡舉辦,是以,得了此名。

而文天祥,就曾參加過這樣的宴會,還寫下了《禦賜瓊林宴恭和詩》:

奉诏新彈入仕冠,重來軒陛望天顔。

雲呈五色符旗蓋,露立千官雜佩環。

燕席巧臨牛女節,鸾章光映壁奎間。

獻詩陳雅愚臣事,況見赓歌氣象還。

古代學子“金榜題名”後幹什麼?先大吃一頓,但怎麼吃卻很有講究

在元、明、清三個朝代,瓊林宴又被稱為“恩榮宴”。不過,因為習慣,在民間,對科舉進行的最進階别宴會,還是更樂于叫瓊林宴。

然而,有文狀元就有武狀元。文科生中榜大宴賓客,武狀元中榜也有相應的宴席,叫做“鷹揚燕”,比該宴會規格更高的是“會武宴”,這個宴會隻有武進士才能舉辦。

現代人同學聚會,朋友聚餐,流行AA制付款,這樣的消費方式公平、公正,而且,對于個人來說,負擔較小,是以,很多人都非常喜歡這樣的付款方式。而AA制,并不是現代人的專屬,其實,在中國古代也較為盛行。

在很多時候,學子宴會,邀請賓朋,來赴宴的人們都會随份子,也就是“醵錢”。醵字的本意,是因為喝酒而湊的錢,有的人在參加聚會的時候,還會自備酒水而來。不過,與現代AA制不同的是,那時候的份子錢并不是均攤的。像那些狀元,以及排名比較靠前的學子,他們要出的份子錢會相對多一些。

古代學子“金榜題名”後幹什麼?先大吃一頓,但怎麼吃卻很有講究

在唐朝,還有一種比較出名的宴會形式,叫做“聞喜宴”。這也是新科進士們,參加的第一個較為上規格的宴會。

這種宴會,通常會在發榜之後,敕令下放當天,在曲江池舉辦。其實,最開始的時候,聞喜宴就是及第的學子們湊錢一起吃一頓酒席。不過,因為喝酒的人身份特殊,是以,朝廷多少也會有所表示。比如:在晚唐的時候,皇家會給大夥賞賜一些宮廷的美食,作為獎勵。

直到後唐明宗時期,這種自己湊份子吃飯的習慣,才發生了改變。到了公元927年,中榜的學子們吃“慶功宴席”,再也不用自己湊份子了,而是改為由朝廷買單的“公款吃喝”。根據相關資料的記載,新中榜的進士們,參加聞喜宴的,會給予四十萬的賞錢,有吃有喝,還有錢,真是令人心生羨慕。

到了宋代,将後唐的這種做法繼續延續了下來,新科進士們組織聚會,不僅不用自己掏腰包,朝廷還會給更多的賞錢。根據文獻的記載,在公元1073年3月,宋神宗給了進士們賞錢三千缗,諸科是七百缗。到了宋哲宗時期,這個賞錢的檔次又提升了,不僅給進士們賞百萬錢,還給五百壺酒。

話說,這麼多壺酒,得喝到什麼時候啊?

古代學子“金榜題名”後幹什麼?先大吃一頓,但怎麼吃卻很有講究

像這種給科舉學子舉辦的宴會,種類很多,唐朝時期的“關宴”,以及“曲江宴”等等。其中,關宴的費用,都是由學子們自己出,而朝廷對這個宴會是不給賞賜的。因為,這個宴席屬于同學之間的告别宴,跟現在的“散夥飯”差不多,吃完了之後就各奔前程了,是以,也被稱作“離會”。

雖然,這個飯局是參與者們自己掏錢吃的,但是,并不屬于私人飯局,而是由當時具有公關性質的“進士團”一手操辦的,是屬于社團性質的集體活動。

參考資料:

【《新唐書.選舉志上》、《吾學錄.貢舉》、《宋史·樂志四》、《明史·李钺傳》、《郎潛紀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