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的第一次世界大戰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都難辭其咎,二戰的起點是德國“閃擊”波蘭,直到德國敗給了蘇聯,即便二戰結束,也有人将稱為:“希特勒戰争”,而第一次世界大戰就被稱為“德皇的戰争”。

德皇指的就是威廉二世,但他是否有意挑起戰争,不得而知,其實從薩拉熱窩刺殺事件發生之前,戰争的硝煙就已經開始蔓延,它隻是成了導火索,當德國正式向俄國宣戰前,威廉二世還在極力争取跟尼古拉二世見面,希望能夠避免戰争,但戰争的爆發是必然的。
據說,威廉二世,在簽署總動員之之指令時,還對部下說過“你們會後悔的”,不過戰争打響之後,他鼓勵奧地利要對塞爾維亞采取強硬政策,戰争期間,他自任德軍大元帥,關于威廉二世其實還有另外一個趣聞。
1914年,英國陸軍上尉羅伯特·坎貝爾,在馬恩河戰役當中不幸被德軍俘虜,他被送往馬格德堡的戰俘營,一戰時德國的戰俘營,跟二戰屠殺戰俘營不太一樣,他們在這裡有自己的作息時間,還有足球場,每到節假日他們還能夠喝上一杯啤酒,算是非常的人道。
戰俘營的每個人似乎都在等着戰争結束,1916年,凡爾登戰役打響,但這并不是羅伯特·坎貝爾所要關心的,他的母親從英國寄過來一封信,他的母親患上了癌症,性命垂危,随時都有可能去世。
羅伯特·坎貝爾必須回去,他做了一個大膽的舉動,他寫了一封信要給德皇威廉二世,按照常理來講,這封信别說是寄給德皇,能不能通過士兵這一關都是問題,不過當時德國本着人道主義,寄信和收信都是可以的。
羅伯特·坎貝爾的信經手了很多人,有士兵、有軍官,他們看了信件之後,盡自己的綿薄之力層層往上面遞,就這樣到了威廉二世手中,威廉二世可以選擇忽略,但他還是看了,不僅看了還給羅伯特·坎貝爾回了一封信。
威廉二世給了他兩個星期的“假釋”,但有個條件兩個星期後,他必須傳回戰俘營,就這樣,羅伯特·坎貝爾踏上了回國的路程,他不敢耽擱一刻,回到肯特郡之後,見到了母親,在陪了她一個星期後,羅伯特又開始啟程傳回戰俘營。
羅伯特·坎貝爾雖然得到了自由,但他跟威廉二世約定好了,如果失約他就會失去一個人的榮譽,那比死還要痛苦,羅伯特回到了戰俘營,前後花了兩個星期,不僅連戰俘的德軍都難以置信,連威廉二世都詫異了一下。
回到戰俘營的羅伯特·坎貝爾,可不打算心甘情願當囚徒,他跟幾個獄友一起挖了一條逃生通道,但失敗了,當時抓捕他的德軍都覺得這人腦子肯定有病,戰争結束之後,羅伯特·坎貝爾才重新回到了祖國。
當二戰爆發時,羅伯特·坎貝爾又參與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這一次他是打算去報一箭之仇的,羅伯特·坎貝爾沒有在戰争當中犧牲,一直活到了81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