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吃飯,留下一個碎銀就走,為何店老闆從來不數?
我們經常能在古裝劇中看到,過去的公子或者俠客等等,經常會要上一桌好酒好肉,等到酒足飯飽之後在桌上留下一個碎銀子就走了,而老闆也經常是用牙齒咬一咬銀子之後心滿意足地揣進兜裡。可能很多朋友看到這個片段的時候會覺得很好奇,為什麼這些店老闆從來都不稱重呢,難道老闆就不擔心客人給少了嗎?其實這個原因也非常的簡單,下面小編為大家分析一下,相信能夠幫你解開疑惑。

第一個原因就是古代冶煉技術不發達,銀子在當時也分成了幾個不同的等級,純度最高而且成色最好的就是當時的官銀了,一般都做成元寶的樣子,這樣一來友善攜帶和計算。而那些成色不好的自然就被倒在模具裡做成了碎銀子,不過古代普通人家購物消費都是用的銅闆,而且碎銀子計算起來确實也非常麻煩。
第二種原因就是,古代還是普通人居多的,是以用銅闆的地方也很多,普通的街邊攤一般也是收銅闆不收銀子的,就算是收了銀子也不好找錢。而那些接受銀子消費的,也是當時檔次比較高的酒樓了,能出入在高檔次的地方消費吃喝的,一般也是大戶人家的公子或者家境好的人,他們用銀子結賬也不足為奇。而且很多情況下隻多不少,相當于現在的小費,是以店老闆光是掂一掂重量,用牙齒咬一下看看成色就非常高興了。畢竟不管哪個朝代,就算是現代,客人吃完飯,還給點小費的話,老闆也是非常開心的。
第三種原因就是古代的金子和銀子,也是因為當時冶煉技術不發達的原因,是以在當時都屬于貴金屬,要知道古代一兩銀子差不多等于兩千個銅闆,如果古代人吃飯給了一兩銀子,而那頓飯隻值五百個銅闆,那老闆還要再找出一千五百個銅闆給客人才行,不但找錢非常麻煩,而且那些客人将這麼多的銅闆揣在身上也很不友善。
以上的三個原因相信大家在看完之後就能夠明白為什麼古代人吃完飯之後留一塊碎銀子就走了,而老闆從來也不數的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