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鐘粟,書中自有顔如玉”,這句話出自宋真宗《勸學詩》,這首詩是古代統治者為了鼓勵人們讀書而特别創作出的,而為什麼要讀書,這就和古代的科舉制度不無關系。

那麼秀才作為科舉制度最低的一級,是不是就沒啥作用呢?也不是那麼簡單,西瓜視訊創作人【青史說】的視訊【100秒看完:古代的秀才真的很寒酸?你可别鬧了】就用比較簡單的話語,詳細的總結了秀才的特權,要說起來秀才雖然比不上直接做官,但相對于普通人而言,絕對是高人一等。
古代科舉制度的誕生
科舉制度是隋唐時期誕生的,在中國有1300多年的曆史,在隋唐之前,隻有豪門大戶才擁有做官的資格,一般人想要做官,也并不是沒有可能,在漢代的時候,選拔人才通常用舉孝廉的方式,三國時期曹魏後來發明了九品中正制,但基本上普通人想要通過,難度非常大,能通過舉孝廉的方式做官,到了東漢末年以後,基本上都為豪閥所控制。
科舉制度誕生以後,使得平民出身的人也能有機會做官,但也僅僅隻是有機會,雖然比舉孝廉的機會大上不少,但依舊是一道難以逾越的大關,按照科舉制度來看,隻有舉人以上才有做官的資格,而讀書人從童生開始,一路到秀才、舉人、貢士、在往上才是秀才。
考中秀才并不容易
以後我們了解秀才,一般都是通過《範進中舉》這篇課文,尤其是範進完成了從秀才到舉人的跨越之後,各方人不同的态度,當然秀才和舉人的不同,是因為舉人是可以有做官的資格的,這與秀才的差別非常大,但這也并不代表秀才不受尊重,範進的遭遇,其實隻是特例中的特例。
在古代,如果不是特别執着于科舉做官的話,成為一個秀才也是不錯的選擇,一般在古代讀書人都會被叫做童生,參加童子試以後,考中的叫做生員,一般來講生員就是秀才,但也有說法是第一名才會被叫做秀才,不過也别以為簡單,考了多年沒考中秀才的也大有人在,甚至也會有五六十歲的老童生,這些人通常都做了科舉的犧牲品。
不過考中秀才以後,一般情況就能夠好一點,明清時期秀才分為三個等級,第一等為廪生,是由國家每月發給糧食恩養的,但名額有限制,一般人也達不到這個等級,因為一個縣可能也隻有20個,換句話說要全縣前二十名才有可能。
秀才特權
秀才的好處除了能直接參加更高一級别的科舉考試外,秀才本身也有一定的特權。
秀才的特權總體來說,可以有免除徭役、免除賦稅,而且還可以免除自家兩個男丁的徭役,對秀才來說可以說是十分實惠的,畢竟可以免除徭役和賦稅,對于一般人而言,絕對是屬于讓人羨慕的一件事兒。而且類似于明清時期的秀才,第一等的廪生還可以拿國家俸祿,這種白吃飯還不用幹活,自然也是受到古代讀書人熱捧。
除此以外,秀才可以見官不拜,也就是說見到地方官以後,可以免除下跪,等于說是對讀書人的尊重,事實上在廣東那面,考中秀才的人,通常會去做狀師,因為秀才如果有公事的話,可以直接去面見縣官,基本上也能看到,雖然秀才的地位比較低,但是相對應的權利也有不少,至少比一般人來說,強出太多。
而且即便是秀才犯法,也不能随意緝拿,對秀才不得用刑,清末楊乃武與白菜案件中,由于楊乃武本身是秀才身份,為了能對楊乃武用刑,縣官劉錫彤甚至還費盡心機的拿掉了楊乃武的秀才身份,這才造成了屈打成招的現象。
相比較來看,秀才即便是什麼也不幹,在社會上也是屬于受人尊重的群體,考不中官的,可以去教書,而且縣衙也會招聘師爺這些基層崗位,秀才也是熱門的人選。西瓜視訊創作人【青史說】的作品【100秒看完:古代的秀才真的很寒酸?你可别鬧了】其實就提到了秀才即便是不熱衷于做官,以布衣的身份,這一輩子基本上也餓不死。想知道秀才在古代的地位究竟有多高嗎?上西瓜視訊搜尋【古代秀才】,get更多曆史知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