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戰國燕王姬哙思想超前,禅讓王位,主張共和,施以仁政卻是以亡國

用最簡單的話,講述最真實的曆史。

公元前11世紀,周代商而立。周武王分封天下,弟弟召公封于燕地,這就是燕國。在《史書》中,燕國是一個神秘的存在,它出身高貴、血統純正,但700年來幾乎無人知曉,俨然一個世外桃源,直到第38任國君的時候,燕國突然發生了一件震驚天下的大事。

戰國燕王姬哙思想超前,禅讓王位,主張共和,施以仁政卻是以亡國

燕哙禅讓

第38任國君就是曆史上赫赫有名的燕王姬哙。燕國的建立者召公以賢能而為世人稱道,作為召公的後裔,燕王姬哙也是個品行高尚的人,他體恤百姓、反對征戰、為君正直,同時,也是一個徹頭徹腦的“理想主義者”。

時值春秋禮樂崩壞,戰國虎狼硝煙四起。天下财富有一半之多在齊國,姬哙擔心齊王田辟彊稱霸,威脅燕國,整日憂心忡忡。燕國相邦子之進言道:“(齊王)必不霸。”燕哙不解,遂問為何,子之便說:“不信其臣。”子之的目的很簡單,為了使燕哙信任他、尊重他,将大權交到他手裡。而燕哙的個性注定他一定會上當,是以“而聽其所使。”

戰國燕王姬哙思想超前,禅讓王位,主張共和,施以仁政卻是以亡國

戰争圖

戰國中期,在各國相繼完成變法以後,燕國也開始改革。各國無一例外是加強王權,而燕哙的想法則完全不同。上面講過了,燕哙是一個徹頭徹腦的“理想主義者”,在硝煙四起的戰國,他依然走春秋道路,甚至效仿堯舜,禅讓王位。

在燕哙之前,堯舜禅讓是傳說;在燕哙之後的2000多年,再也沒有一個君王主動讓出王位。燕哙禅讓,目的是使燕國強盛,可禅讓這種超前的想法和行為,在戰國是萬萬行不通的,僅三年時間,燕國大亂,百姓恫恐。

戰國燕王姬哙思想超前,禅讓王位,主張共和,施以仁政卻是以亡國

複仇

燕哙禅讓,最大的受害者是太子姬平。趁國亂,姬平聯合将軍市被、燕國部分貴族欲對抗子之。 齊湣王聽說後,暗中聯系太子平,表示一定會支援太子平。在這場鬥争中,勝利者自然是齊國,“鹬蚌相争漁翁得利”,齊湣王帶着大軍收獲了利益,控制并統治了燕國人民長達2年!

700年來燕國第一次遭此大難。追根溯源,大難的起點卻是燕哙的“王位禅讓。”燕哙的思想超前千年,孱弱的共和之花還沒有來得及開放就枯萎了。那麼,燕哙是如何在亂世之中産生這種超前的思想呢?

戰國燕王姬哙思想超前,禅讓王位,主張共和,施以仁政卻是以亡國

子之被砍

第一,是因為他是個“理想主義者”。他曾對太子平說:“燕國的天下是所有燕人的天下。”聽聽這話,耳熟不?當時變法是為了中央集權,為了加強權力,可這位爺呢?劍走偏鋒、想法超前,終成泡沫。

《韓非子·說疑》中說:“燕君子哙,邵公之後也。地方數千裡,持戟數十萬,不安子女之樂,不聽鐘石之聲,内不湮污池台榭,外不揮戈田獵,又親操耒以修畎畝。子哙之苦身以憂民如此其甚也,雖古之所謂聖王明君者,其勤身而憂世不甚于此矣。然而子哙身死國亡,奪于子之,而天下笑之,此其何故也?不明乎是以任臣也”。《淮南子·人間訓》中也說:“燕子哙行仁而亡”。

戰國燕王姬哙思想超前,禅讓王位,主張共和,施以仁政卻是以亡國

燕哙禅讓後種地

由此可見,特殊時期,隻有“槍杆子下出政權”才是唯一道路。燕王哙是一位勵行節儉,反對奢侈,愛惜民力,提倡耕作勞動而“苦身以憂民”的君主,其“勤身而憂世”的程度甚至超過了古代的“聖王明君”,卻是以受到天下人的恥笑。

第二,也因為他是“理想主義者”,或者說他“死闆”,甚至“虛僞”都不為過。燕哙除了以上所說行為思想外,一向尊崇堯舜的大德。大夫鹿毛壽、相邦子之就是抓住了他這種心理,才“篡位”成功。

戰國燕王姬哙思想超前,禅讓王位,主張共和,施以仁政卻是以亡國

鹿毛壽、子之進言燕哙

大夫鹿毛壽曾向燕王進言:“不如以國讓相子之。人之謂堯賢者,以其讓天下於許由,許由不受,有讓天下之名而實不失天下。“再加上子之以齊王不能稱霸的原因是由于齊王不信任部下造成的,燕哙自以”聖人在世”,最終決定走神話傳說中的禅讓之道。

也正是由于這個決定,使燕國遭遇自建國以來的第一次大難!由此可見,時勢很重要、曆史的潮流更重要,包括特殊時期“槍杆子下出政權”一定比“仁政”更有效,想法太前衛,進而脫離現實,更是萬萬不可的。

參考資料:《史記·三十世家·燕召公世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