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湖泗窯在元明以後遭遺棄,原因成謎

長江日報大武漢用戶端1月4日訊(記者萬建輝 通訊員丁燕)湖泗窯初創于晚唐五代,并一直延續到元明時期,其中以宋代為主。如今湖泗窯的遺存在武漢市江夏區方圓幾十公裡的範圍内被塵土和草木覆寫,它為何沒有像景德鎮瓷窯那樣至今爐火不熄,原因成謎。

湖泗窯在元明以後遭遺棄,原因成謎

記者前往江夏區下浮山湖泗窯址采訪,所見窯堆被雜草覆寫。長江日報記者萬建輝 攝

曾參加湖泗窯考古發掘的武漢市文化考古研究所副所長許志斌介紹,宋代是中國瓷器大發展的時代,瓷器成為社會主要生活用品,生産宋瓷的窯址遍布全國各地,生産規模不斷擴大,各具特色的制瓷業空前發展。然而,典籍中卻少有武漢地區制瓷發展情況的記載,以至流傳着“白雲黃鶴無瓷窯”的說法。

湖泗窯在元明以後遭遺棄,原因成謎

在江夏區下浮山湖泗窯址,市考古所副所長許志斌向記者展示匣缽碎片。長江日報記者萬建輝 攝

直至1974年,考古從業人員在武漢江夏湖泗公社夏祠灣發現了湖泗瓷窯址,這才掀開了武漢地區一千多年前瓷器燒造曆史的真容,填補了武漢地區古代瓷器史的空白。

湖泗窯址群位于武漢市江夏區梁子湖和斧頭湖沿岸蜿蜒起伏的丘陵地帶,在南北長約40公裡、東西寬約30公裡的沿湖地區密集分布着面積達170萬平方米的瓷窯遺址群。

湖泗窯在元明以後遭遺棄,原因成謎

江夏區下浮山湖泗窯址一處窯堆前立的“國保”碑。長江日報記者萬建輝 攝

湖泗窯窯址群規模龐大、數量衆多、分布密集,是湖北地區最具代表性的民間瓷窯址群。其制瓷業的存在與發展為兩宋時期經濟重心的南移提供了具體例證;也為研究長江中遊地區瓷窯址的文化堆積層次、窯體結構與營造方法、瓷器燒造工藝流程、青瓷與青白瓷器的類型等,提供了豐富、充足、翔實、典型的實物例證和科學依據。窯址群内出土了大量的青瓷和青白瓷器,類型豐富、造型多樣、紋飾精美,反映出當時較高的制瓷工藝水準和獨特的藝術審美特征。2001年6月25日,“湖泗窯址群”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

湖泗窯在元明以後遭遺棄,原因成謎

江夏區下浮山湖泗窯址,窯堆斜坡截面堆積的匣缽和瓷器碎片。長江日報記者萬建輝 攝

“然而,湖泗窯出土文物不同于許多傳世文物,它燒制的杯盤碗盞在當年多已運銷外地,留在窯膛裡被掩埋的,多是殘次品,盡管考古界人士對這些碎片标本仍保有興趣。”徐志斌說,他參加的發掘,發現那些窯爐的最後一爐遺存多顯出衰敗景象。

武漢市文化考古研究所所長李永康也證明,考古發掘出的湖泗窯文物,完整器不多,少量完整器多從匣缽中取出。這些匣缽蓋子和缽身燒連在了一起,在當時是廢品,會被扔掉。湖泗窯1974年發現以前,當地居民若是發現這類匣缽,會用鐵鍬将其敲碎,幸運的話,裡面的杯、壺可以完整拿出。1989年的正式發掘中,省博考古隊用牙醫鑽頭,将匣缽蓋鑽開,然後取出完整瓷器。

湖泗窯有斧頭湖、梁子湖環繞,交通運輸便利。宋代以後,湖泗窯為何逐漸衰落,以至于後來徹底消失于人們的視野?李永康推測,有可能适合湖泗窯制瓷的泥土原料用盡了,工匠可能陸續遷移到了景德鎮等其他窯址。

李永康說,目前對湖泗窯窯爐結構功能研究充分,對原料、工藝研究還不夠。湖泗窯制瓷技藝,江夏區有3家機構在研究,并在用研究成果生産湖泗窯文創産品。江夏區非常重視湖泗窯建成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這次展覽的主要目的,就是為湖泗窯申報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創造條件。希望不久的将來,遊客能到江夏湖泗窯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及其博物館參觀,湖泗窯相關的文創杯、文創壺、文創碗能應用于市民的日常生活。

【編輯:鄧臘秀】

更多精彩内容,請在各大應用市場下載下傳“大武漢”用戶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