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湖泗窑在元明以后遭遗弃,原因成谜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月4日讯(记者万建辉 通讯员丁燕)湖泗窑初创于晚唐五代,并一直延续到元明时期,其中以宋代为主。如今湖泗窑的遗存在武汉市江夏区方圆几十公里的范围内被尘土和草木覆盖,它为何没有像景德镇瓷窑那样至今炉火不熄,原因成谜。

湖泗窑在元明以后遭遗弃,原因成谜

记者前往江夏区下浮山湖泗窑址采访,所见窑堆被杂草覆盖。长江日报记者万建辉 摄

曾参加湖泗窑考古发掘的武汉市文化考古研究所副所长许志斌介绍,宋代是中国瓷器大发展的时代,瓷器成为社会主要生活用品,生产宋瓷的窑址遍布全国各地,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各具特色的制瓷业空前发展。然而,典籍中却少有武汉地区制瓷发展情况的记载,以至流传着“白云黄鹤无瓷窑”的说法。

湖泗窑在元明以后遭遗弃,原因成谜

在江夏区下浮山湖泗窑址,市考古所副所长许志斌向记者展示匣钵碎片。长江日报记者万建辉 摄

直至1974年,考古工作人员在武汉江夏湖泗公社夏祠湾发现了湖泗瓷窑址,这才掀开了武汉地区一千多年前瓷器烧造历史的真容,填补了武汉地区古代瓷器史的空白。

湖泗窑址群位于武汉市江夏区梁子湖和斧头湖沿岸蜿蜒起伏的丘陵地带,在南北长约40公里、东西宽约30公里的沿湖地区密集分布着面积达170万平方米的瓷窑遗址群。

湖泗窑在元明以后遭遗弃,原因成谜

江夏区下浮山湖泗窑址一处窑堆前立的“国保”碑。长江日报记者万建辉 摄

湖泗窑窑址群规模庞大、数量众多、分布密集,是湖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间瓷窑址群。其制瓷业的存在与发展为两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提供了具体例证;也为研究长江中游地区瓷窑址的文化堆积层次、窑体结构与营造方法、瓷器烧造工艺流程、青瓷与青白瓷器的类型等,提供了丰富、充足、翔实、典型的实物例证和科学依据。窑址群内出土了大量的青瓷和青白瓷器,类型丰富、造型多样、纹饰精美,反映出当时较高的制瓷工艺水平和独特的艺术审美特征。2001年6月25日,“湖泗窑址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湖泗窑在元明以后遭遗弃,原因成谜

江夏区下浮山湖泗窑址,窑堆斜坡截面堆积的匣钵和瓷器碎片。长江日报记者万建辉 摄

“然而,湖泗窑出土文物不同于许多传世文物,它烧制的杯盘碗盏在当年多已运销外地,留在窑膛里被掩埋的,多是残次品,尽管考古界人士对这些碎片标本仍保有兴趣。”徐志斌说,他参加的发掘,发现那些窑炉的最后一炉遗存多显出衰败景象。

武汉市文化考古研究所所长李永康也证实,考古发掘出的湖泗窑文物,完整器不多,少量完整器多从匣钵中取出。这些匣钵盖子和钵身烧连在了一起,在当时是废品,会被扔掉。湖泗窑1974年发现以前,当地居民若是发现这类匣钵,会用铁锹将其敲碎,幸运的话,里面的杯、壶可以完整拿出。1989年的正式发掘中,省博考古队用牙医钻头,将匣钵盖钻开,然后取出完整瓷器。

湖泗窑有斧头湖、梁子湖环绕,交通运输便利。宋代以后,湖泗窑为何逐渐衰落,以至于后来彻底消失于人们的视野?李永康推测,有可能适合湖泗窑制瓷的泥土原料用尽了,工匠可能陆续迁移到了景德镇等其他窑址。

李永康说,目前对湖泗窑窑炉结构功能研究充分,对原料、工艺研究还不够。湖泗窑制瓷技艺,江夏区有3家机构在研究,并在用研究成果生产湖泗窑文创产品。江夏区非常重视湖泗窑建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这次展览的主要目的,就是为湖泗窑申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创造条件。希望不久的将来,游客能到江夏湖泗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及其博物馆参观,湖泗窑相关的文创杯、文创壶、文创碗能应用于市民的日常生活。

【编辑:邓腊秀】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