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扒開Kindle大面積缺貨表象:亞馬遜在華業務持續收縮

扒開Kindle大面積缺貨表象:亞馬遜在華業務持續收縮

作為亞馬遜的明星産品,Kindle此次缺貨備受關注。

1月4日,Kindle因國内官方自營店的産品大面積缺貨,被外界認為是國内Kindle産品線出現異常情況、亞馬遜電子書業務要退出中國市場的信号。

當天,《華夏時報》記者就此問題緻電亞馬遜官方客服。該客服對記者表示,“目前收到的消息是Kindle部分機型在中國市場熱銷導緻缺貨,與退出中國市場沒有關聯,Kindle一切業務正常營運。”他還表示,此次缺貨可能是京東倉庫庫存或亞馬遜供貨鍊的問題,亞馬遜官方處于觀望狀态。

進入中國市場近十年來,亞馬遜的Kindle業務曾在中國市場快速增長,而随着越來越多競争對手的加入,這一産品正逐漸“失寵”。

大面積缺貨

記者發現,在Kindle京東自營店旗艦店中,僅有一款入門級Kindle産品在售,其它商品均顯示缺貨。

該店客服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商品沒貨是因為廠家缺少晶片,且部分商品熱銷。”他還表示,此次缺貨并非下架,後續産品會陸續到貨,但具體到貨時間暫無法确定。

京東是Kindle在中國大陸市場唯一的線上銷售管道。上述亞馬遜客服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2019年亞馬遜就已經不再銷售Kindle裝置,當時亞馬遜将Kindle裝置的線上經銷權全權授予淘寶和京東。目前Kindle裝置線上隻授權給京東售賣,是以亞馬遜中國官方網站裝置無法下單是正常情況。

需要提及的是,就在去年9月份,亞馬遜還釋出了零售價為 1068 元的第五代Kindle Paperwhite,但京東自營店顯示已沒有該裝置出售。

盤古智庫進階研究員江瀚對《華夏時報》記者分析認為,對于亞馬遜來說,Kindle業務是個比較有影響的業務,但占比并不算高。“這個業務不排除退出中國市場的可能,因為包括Kindle在内的整個墨水屏、電子書閱讀器行業,這些年在中國市場的發展都處于不溫不火的狀态。”

網際網路分析師葛甲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Kindle在同類産品中具有先發優勢,但随着智能手機的普及、閱讀習慣的變化、競争對手的崛起,多年來它在中國發展得并不順利,其盈利模式也受到挑戰。

他認為,Kindle以低于成本的價格銷售裝置,盈利主要通過後續銷售數字版權。但在中國市場數字版權交易并不活躍,這一盈利模式也随之失效,而持續已久的缺芯加重了它的成本壓力。

中國市場收縮

2007年,亞馬遜推出第一款Kindle電子閱讀器。2013年,Kindle正式進入中國市場,六個月後它傳出已在中國實作盈利。進入中國五年時間裡,Kindle在中國市場累計銷售數量達到數百萬台。2017年,亞馬遜還和中國移動咪咕公司聯合推出了專為中國市場定制的全球首款聯合品牌Kindle。當時,亞馬遜方面稱,中國已經成為Kindle全球最大的市場,并且該市場每年都以兩位數的速度增長。

不過,近年來除了科大訊飛、掌閱以及海信等企業紛紛推出電子閱讀器外,微信讀書、QQ閱讀等活躍使用者高于Kindle的電子閱讀App,這些競争對手的出現正逐漸擠壓Kindle的生存空間。

目前,亞馬遜在中國市場業務包括海外購、亞馬遜全球開店、Kindle和亞馬遜雲計算業務。

作為亞馬遜在中國市場為數不多的業務之一,此次被外界認為它要退出中國市場的背景是,2019年7月,進入中國市場15年的亞馬遜宣布不再營運中國國内市場業務并停止向商戶提供服務。這意味着亞馬遜不再在中國市場開展自營電商業務。

此前的2018年8月,亞馬遜還停止了為中國第三方賣家提供亞馬遜物流賣家服務,在國内的營運中心由最早的15個縮減至隻剩上海營運中心和若幹保稅倉。

葛甲認為,亞馬遜在中國發展了多年,政策出現了重大問題。過去由于亞馬遜的戰略保守,沒有跟進國内電商的“價格戰”,導緻它在中國市場未能站穩腳跟。他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中國市場對于亞馬遜來說是一個比較重要的市場,但在整個市場的競争過程中,亞馬遜在中國市場的競争水準比不上阿裡、京東、拼多多等企業,是以一些業務的收縮或者是預期下降是很正常的。”

但亞馬遜此前在中國業務的收縮并不影響全球資本市場對它的看好,截至1月4日,亞馬遜市值達到1.73萬億美元,是阿裡巴巴的5倍、京東的16倍。

責任編輯:黃興利 主編:寒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