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去世後,諸葛亮先是在内平定了内亂,又讓軍隊休養了一段時間。在做足準備後,就開始了其北伐的曆程。北伐中原的時候,那時蜀國已沒有了多少作戰經驗豐富的将領。原來劉備封的五虎上将,也隻剩下趙雲一人,而且那時他也年事已高,本來孔明北伐都不打算派他上前線,因為他極力要求,諸葛亮才同意其請求。縱使如此,趙雲也隻參與過第一次北伐,在那之後還沒到第二次北伐,他就去世了。

聽聞趙雲去世的消息,諸葛亮隻是感到傷心,卻沒有對此很在意。張飛之子張苞在北伐途中因意外墜入深澗而死,聽到這個将領去世的消息,他大哭起來,還口吐鮮血昏倒過去。為何對于趙雲這個為蜀漢建立過很大功勞的将領,聽到其去世的消息,孔明隻是傷心,而張苞去世,卻令他感到悲痛欲絕呢?
這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諸葛亮知道趙雲年事已高,縱使沒有參與北伐,也難以再為蜀漢出力。對于生老病死這種事,諸葛亮還是看得很開的,趙雲那時60多歲了,這樣的年紀在那個時期已經是高齡。是以聽到趙雲因病去世的消息,諸葛亮并沒有感到很意外。張苞去世,對于蜀漢顯然是一個很大損失,這個時期,蜀國原來的老将領大多都離世了,有戰鬥經驗的新将領本來就不多,張苞算是各方面能力都靠前的一個。少了這樣一個重要的将領,諸葛亮的北伐大計就更難實作了。
劉備去世後,蜀國的重擔都壓到了諸葛亮身上,他不僅需要輔佐劉禅管理朝廷内政,還要兼顧北伐。長期的勞累使他積勞成疾,本來在北伐前還算很健康的諸葛亮,在後幾次北伐時身體狀況就一天不如一天。本來北伐成功的可能性就很低了,張苞去世使得北伐成功機率變得更加渺茫,是以對于張苞去世這個消息,諸葛亮根本就沒有心理準備,突如其來的打擊讓他悲痛欲絕。
如果張苞沒有因意外而死,或許諸葛亮還會将畢生所得教給他。雖然後來諸葛亮有了姜維繼承衣缽,但少了張苞無疑使得蜀漢更加被動。三國中另一個喜歡哭的人就要屬劉備了,不過劉備之是以哭,不是因為失利,他更喜歡在其他人面前展示哭,這樣就能顯示出他的仁義。諸葛亮的哭則更具實際意義,失去一位影響北伐成功的将領,他想完成劉備的夙願就更難了。從另一種角度來看,諸葛亮深謀遠慮,但是對于這些意外狀況卻無法事先得知。
結果正是因為這些意外狀況,使得他北伐終究沒有獲得成功。或許蜀國滅亡是必然的,諸葛亮想改變蜀國的命運是逆天而行,從他後來打算利用七星燈為自己延長壽命,卻失敗了可以看出來。他為蜀國鞠躬盡瘁,卻仍難以扭轉結局,不過諸葛亮答應劉備盡心輔佐劉禅,他還是盡力履行了其責任。而蜀國最後還是滅亡了,更大的責任在于劉禅沒有足夠的治政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