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抗日戰争中,隻有兩個手握重兵的軍閥,沒出過一個兵:分别是誰?

歡迎閱讀史源曆史專欄第1881期。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中日戰争演變為全民族抗戰,面對日軍的不斷增兵侵略,全國上下都表現出了十分高昂的抗日鬥志。作戰分工方面,國軍作戰部隊數百萬,主要負責正面戰場與日寇交戰,在前期的多次戰役中表現可圈可點,而八路軍、新四軍等我軍隊伍在敵後戰場也有很好的戰績。

抗日戰争中,隻有兩個手握重兵的軍閥,沒出過一個兵:分别是誰?

由于曆史原因,國民黨軍隊并不隻有老蔣的中央軍,各地軍閥也有不少實力不俗的,抗戰期間為了擊退日寇出動了大量部隊。桂系作為當時實力最強的地方軍之一,抗戰初期幾乎傾其所有,引以為傲的鋼七軍基本都在1937年保衛上海時打光了;而抗戰中國軍比較有名的勝仗,也不乏地方派系的貢獻:38年桂系李宗仁指揮了台兒莊戰役,而就在這次會戰的滕縣保衛戰中,川軍師長王銘章帶領數千弟兄壯烈戰死。

抗日戰争中,隻有兩個手握重兵的軍閥,沒出過一個兵:分别是誰?

再比如東北軍(雖然1931年丢掉了東三省),西北軍,滇軍也都在全面抗戰時期投入了大量兵力支援,就連慘烈的南京保衛戰,雖然最終失敗卻也是由湘軍統領、一級上将唐生智坐鎮指揮的,還有一些先前名聲極差的軍閥也都加入了這場戰争,四川王劉湘更是在出川之後病死,臨死前囑咐将士不破日寇不準回川。各地的軍閥大佬們,這一時期的整體表現可以說是比較無私的。

抗日戰争中,隻有兩個手握重兵的軍閥,沒出過一個兵:分别是誰?

1938年因為臨陣脫逃而被處決的韓複渠(西北軍出身),放棄山東前其實也與日軍交戰過,隻是前後表現不夠堅定一緻。但是凡事都會有兩面,雖然全國的抗日熱情如此高漲,也有兩位實力強勁的軍閥始終以自己利益為出發點,沒有任何作為,對日軍的入侵不聞不問,在軍事層面基本沒有任何貢獻。這兩人是誰呢?

抗日戰争中,隻有兩個手握重兵的軍閥,沒出過一個兵:分别是誰?

第一個是盛世才。抗戰期間盛世才控制新疆,由于地理位置偏遠,盛世才以路途遙遠和穩固疆土為理由,沒有為前線抗戰出兵。抗戰期間,盛世才借機發展自己的勢力,不僅在當地剝削人民還與國外勢力勾結,動用權謀内外平衡,借此謀取利益。但盛世才雖有自己的小九九,卻最終翻了車:日軍沒有能力深入到西北内陸,盛世才的統治卻從内部被瓦解了,1944年盛世才大舉清理老蔣安排在新疆的中央政府及軍隊官員,招來了禍患,最終老蔣派陶峙嶽為首的中央軍部隊逼宮,盛世才黯然倒台。

抗日戰争中,隻有兩個手握重兵的軍閥,沒出過一個兵:分别是誰?

另一位軍閥是劉文輝。抗日戰争期間,劉文輝主政西康,掌握當地軍政大權,但是他并沒有派一個士兵去支援抗日前線,與同樣是川軍出身的鄧錫侯、劉湘、楊森等人相比,可謂是天壤之别。他在抗戰期間唯一的行動就是捐贈了五十萬款項,“意思意思”,這對消耗巨大的戰争而言隻是杯水車薪。劉文輝的意圖顯而易見:防止老蔣借抗戰之名把軍隊派入西康,威脅劉文輝的獨立王國,為此他把自己的兵力全部收縮在西康老家,以防變故。從軍閥争鬥的政策上不能說毫無道理,但在民族大義面前還是顯得有些狹隘了。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來關注史源曆史專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