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諸葛亮不用魏延奇謀,遭到司馬懿嘲笑,1708年後才發現孔明真是高明

公元228年,蜀漢丞相諸葛亮發動第一次北伐。出征前,大将魏延向諸葛亮提了個絕妙的建議。當時,蜀漢北伐的第一階段目标,就是從漢中進入關中,奪取三輔以及涼州,還于舊都長安。

諸葛亮不用魏延奇謀,遭到司馬懿嘲笑,1708年後才發現孔明真是高明

在諸葛亮看來,應當步步為營,走大道攻取涼州。在取得涼州的資源後,再徐圖關中。然而魏延卻認為,兵貴神速,不如一步到位。他請諸葛亮給他5000精兵,帶可供10天食用的幹糧,穿越險要的子午谷,到達長安城下。當時守衛長安的主将是外戚兼膏肓子弟——夏侯楙。此人志大才疏,怯弱無能,他見魏延兵臨城下,必然奪路而逃。

夏侯楙逃跑後,魏延即以長安為基礎,封鎖潼關,等待諸葛亮大隊人馬來援。到那時,關中和涼州便可一戰而得,不用那麼費工夫。對于魏延的計劃,諸葛亮毫不猶豫地予以了否定。他認為此計太險,比如謹慎從事。

諸葛亮不用魏延奇謀,遭到司馬懿嘲笑,1708年後才發現孔明真是高明

然而諸葛亮的謹慎并沒有避免蜀軍的失敗,由于用人不當,導緻馬谡兵敗于街亭,緻使第一次北伐以失敗而告終。對此後世很多人都認為,第一次北伐之是以失敗,完全是因為諸葛亮固執己見,不用魏延之謀。雖然子午谷奇謀風險很大,但是收益也相當誘人,沒有理由不嘗試。

學者李苗曾歎息道:“每讀《蜀書》,見魏延請出長安,諸葛不許,歎息謂亮無奇計。”而同時代的司馬懿也嘲笑諸葛亮,說他是“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換言之,若按照司馬懿狠辣而好險的本性,或許早就采納了魏延的謀略。

諸葛亮不用魏延奇謀,遭到司馬懿嘲笑,1708年後才發現孔明真是高明

是以,《三國志》作者給諸葛亮下了一個極具争議的評語:“然連年動衆,未能成功,蓋應變将略,非其所長欤!”說白了,就是諸葛亮不懂奇謀。那麼,諸葛亮否定子午谷奇謀,到底是不是正确的?

都說實踐出真知,随着時間的推移,我們愈發發現,子午谷奇謀确實有很多不靠譜之處。曆代兵家從子午谷進軍,無不以失敗而告終。子午谷奇謀已經不止是風險很大的問題了,而是根本無法實行。

諸葛亮不用魏延奇謀,遭到司馬懿嘲笑,1708年後才發現孔明真是高明

從實踐中看。公元230年,曹魏大都督曹真決定利用子午谷險道,大舉伐蜀。誰知由于天氣惡劣,地形過于不友好,魏軍花了一個月的時間,卻連一半的路程都沒走到。按魏延的說法,10天就可穿越子午谷。但從曹真的親身經曆來看,簡直是癡人說夢。

東晉時,大司馬桓溫北伐前秦,他派遣司馬勳自漢中出子午谷,直逼長安。誰知走到半路,就遇到前秦丞相苻雄的7000騎兵,最終以失敗而告終。這次失敗不僅是因為敵軍發現了晉軍的意圖,同時也是因為子午谷地勢太險,糧草不濟。

諸葛亮不用魏延奇謀,遭到司馬懿嘲笑,1708年後才發現孔明真是高明

1636年,流賊高迎祥自漢中出發,效仿魏延出子午谷,準備攻取西安。結果他的計謀很快被明朝将領孫傳庭識破,在子午谷的黑水峪以逸待勞。激戰四天後,高迎祥的疲敝之師慘敗于官軍,最終被俘殺。

過了1708年,一個現代将領也複制了子午谷奇謀,他便是我們非常熟知的74軍軍長——王耀武。1936年12月,西安事變爆發,蔣介石被張學良扣押。王耀武效仿古人,準備從子午谷突襲西安,救出蔣介石。誰知到了子午谷,王耀武才發現,這條道崎岖難行,還沒走一半,就有大量士兵和騾馬跌傷跌死。而這還不是最糟的,子午谷竟然缺水。

諸葛亮不用魏延奇謀,遭到司馬懿嘲笑,1708年後才發現孔明真是高明

根據科學報告,人如果不喝水,連三天都撐不過。如果真按魏延的說法,以十天時間穿越子午谷,恐怕半路就要渴死、摔死不少,以這樣的疲敝之師去攻打長安,簡直是送命。

随着時間的推移,諸葛亮拒絕子午谷奇謀的理由逐漸被補齊。魏延的謀略已經不止是風險奇高的問題,而是根本不可行,是送死。作為三軍統帥以及蜀漢的實際統治者,諸葛亮沒有必要拿國運去賭魏延的個人勝利。作為統帥,他不僅要把注意力放在戰場上,同時還要關注國家的存續。

諸葛亮不用魏延奇謀,遭到司馬懿嘲笑,1708年後才發現孔明真是高明

在這方面,李世民或許與他有更多共同語言。公元644年,李世民親征高句麗,對方派傾國之兵來抵擋。大将李道宗見此提出一奇謀,他說敵軍主力聚集于邊境,都城平壤必然空虛。不如由他帶一支精兵奇襲敵巢,來個黑虎掏心,到時候數十萬高句麗軍隊必然不攻自破。此計與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有異曲同工之妙。然而與諸葛亮一樣,李世民也斷然拒絕了李道宗的建議。

正所謂站得位置不同,看到得就不同。和魏延、李道宗等大将不一樣,作為統帥的諸葛亮、李世民看到的是整個國家的大局,不應太過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國家的存續才是真正應該關注。是以,諸葛亮才是真正高明的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