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去世前一直在為“傳位”之事擔憂,雖然繼承人已經標明為皇孫朱允炆,但是他擔心朱允炆鎮不住那些大臣。另外,他還擔心其他皇子會撕破臉面,争奪皇位。
是以,朱元璋曾囑托梅殷,讓他來輔佐新皇。那這梅殷是何人?竟然能得到朱元璋如此信賴。
其實,梅殷是朱元璋次女甯國公主的丈夫,也就是大明的驸馬爺,剛勇正直。而後來當朱允炆落難時,梅殷手握四十萬重兵,卻不曾出手相助,這是為什麼呢?難道他忘了朱元璋的臨終囑托嗎?

朱允炆繼位之後,對梅殷也是委以重用,很是信賴。後來朱棣野心蓬勃,以“清君側”為幌子發動了“靖難之役”。面對朱棣的發難,朱允炆迅速采取措施,委派梅殷統帥四十萬大軍去守護淮安。
到建文四年時,朱棣一路勢如破竹,俘虜了許多建文帝的将領。當時朱棣想要通過淮安抵達南京,
于是就派使者去見
梅殷
,
借口說是要“入京上香”。
而
卻義正言辭的拒絕了,并且說:“先皇在世之時就曾說過,各個皇子都不許入京,違者就是不孝”。
對此,朱棣感到很憤怒,于是又寫了一封信給梅殷,表明自己發動清君側是
“順應天時,人力不可阻擋”
。
同樣,梅殷也回駁了,并且說
“等見到皇帝之時,再說你的君臣大義”。
圖檔:朱棣又寫了一封信給梅殷劇照
朱棣心中氣憤,但是為了盡快入京,也隻好放棄與梅殷糾纏。既然淮安大門不開,那就繞道而行。最終,朱棣率軍繞過了淮安。此時的南京也是兵力匮乏,毫無抵擋之力。
朱棣一舉拿下了南京城,而建文帝也不知所蹤。此時,在多數人都已投降的情況下,梅殷仍拼死抵抗,堅決不降。前番朱棣剛遭到羞辱,現在又無法逼迫其投降,心中更是惱怒。
朱棣知道甯國公主與梅殷驸馬感情深厚,于是便逼迫甯國公主,讓她寫信召回梅殷。甯國公主被逼無奈,隻得寫了一封血書,讓梅殷火速回京。
圖檔:心中氣憤的朱棣劇照
梅殷在見到這封血書之後,神情悲憤,痛心疾首。不過冷靜下來後,首先關心的還是關于建文帝的安危。沒想到來使卻說了一句:“已經死了”。
聽到這,梅殷心中一頓,随後長歎了一聲:
“君在臣在,君亡臣亡,我豈能苟且偷生。”
由此可見,梅殷已經抱着必死的決心。
不過有些學者卻産生了疑慮,為何朱棣繞道之時梅殷不率兵前去阻攔?而朱棣在攻打南京時梅殷也沒有派兵救援。是以,一些學者認為
:建文帝本來尚有一線希望,是
選擇放棄這個機會。
圖檔:血書劇照
就這樣,梅殷抱着慚愧的心理,選擇了入京。本以為朱棣會取了他的性命,但是并沒有,反而還前去慰勞他。其實朱棣何嘗不想将他碎屍萬段,但礙于梅殷驸馬爺的身份,不好對他下手而已。
在建文帝失蹤之後,梅殷沒有采取什麼反抗措施,也沒有壯烈殉國。對此,梅殷感到很羞愧,愧對朱元璋的囑托,更是愧對建文帝,很長一段時間内他都是憂心忡忡的模樣。
圖檔:梅殷入平劇照
朱棣雖然沒有明着對驸馬梅殷下手,但是暗地裡也施了不少手段。例如派人去監視梅殷的一舉一動,就是為了抓梅殷的把柄。
永樂二年時,更是有人誣陷梅殷,說他在暗中培養殺手,想要刺殺朱棣。同時,還污蔑他與秀女劉氏勾結,想要謀害朱棣等。
這些風吹草動自然很合朱棣的意,先是檢查了梅殷的儀仗隊,随後又派人将梅家人押送到了遼東。沒多久,梅殷又遭到了其他大臣的彈劾,說他私藏亡命之徒,有圖謀不軌之心。
對此,梅殷也是以事實反駁了回去,那些大臣的誣陷都沒有成功,隻得換一種更為狠毒的方法,想要暗殺梅殷。
圖檔:大臣向朱棣彈劾梅殷劇照
一次,梅殷在上朝時正經過一座橋,有人趁他不注意突然将他推到河中,最後淹死了。當然,這件事被僞裝成了自殺,“投河自盡”。但是這件事卻是漏洞百出,上朝途中為何要去自殺呢?
甯國公主對此十分痛心,堅決要求追查到底,要一個交代。甯國公主也知道此事與朱棣有關,但是卻沒有辦法動他,隻得讨要一個說法,也算是為梅殷報仇了。
當時一個叫做許成的都督看見了此事的全部經過,并指出是前軍都督佥事譚深、錦衣衛指揮趙曦,害死了驸馬梅殷。當然,明事理的人都知道,這兩個人哪來的膽子敢害驸馬呢?矛頭自然又指向了朱棣。
大家雖然心知肚明,但是朱棣當時已是全天下權力最大的人,大家都不敢說出來而已。
是以
譚深、趙曦
這兩人便成為了政治上的犧牲品
圖檔:甯國公主前去找朱棣讨要說法劇照
之後,
朱棣為了補償已故的
還為他的兩個兒子都封了官位,并且還替
舉辦了一場非常隆重的葬禮
,以示對梅殷的尊重。
當然,朱棣這麼做的目的大家都清楚,就是為了掩人耳目,或許也是在彌補他自己的罪責吧。随後,朱棣又安慰了甯國公主,
并且将她封為甯國長公主
這封号對她來說有何用?再多的補償也無法彌補她的喪夫之痛。況且這兩人的感情還那麼深厚。
圖檔:朱棣劇照
其實這一切都是梅殷“不争”造成的結果,明知道朱棣聯合大臣想要害他,卻沒有一點抗争的意識,甚至連防範之心都很少。當初,南京城淪陷,建文帝落難之時,梅殷卻沒有發兵救援,最終造成了慘重的後果。
如果當時梅殷選擇阻礙朱棣逼近的話,或許事情還有所轉機。而且後來梅殷也是抱着必死的決心入京的,但是發現朱棣沒有殺他之後,這股必死的勁也消失了,甚至都沒有反抗過一點,而是任人宰割。
是以,一些史學家也不大看好他,認為他雖有忠誠之心,但無忠貞之氣,最後更是成為了“牆頭草”,不免令人歎息。
文章作者:大慧
整篇圖文由大咖說史工作室團隊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