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探析:宋朝文化發達,為何靖康恥徽欽二帝沒有效仿古人舍生取義?

我國古代傳統文化博大而精深,每個朝代都有不同的特點。如果說哪個朝代文化最發達,除了唐朝就是宋朝,陳寅恪對宋朝文化還這樣評價:“華夏民族之文化,曆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甚至還有人認為宋朝的文化要高于唐朝,認為宋朝是承襲中原王朝的正統。但如此先進文化的宋朝,卻發生很“恥辱”的事,最大恥辱當屬“靖康恥”,宋徽宗、宋欽宗父子二人被虜到金朝,這個恥辱也預示着北宋王朝的滅亡。但如果放在現在來看,這是華夏民族一次内部之争,但在當時來看卻是宋朝恥辱。

探析:宋朝文化發達,為何靖康恥徽欽二帝沒有效仿古人舍生取義?

暫且不說北方落後的遊牧部落如何打敗先進的中原文明,單就有着先進文化的宋朝來說就是“奇恥大辱”。後人不明白,宋朝人士很少有血性的武将,卻很多舞文弄墨的文人,以及那些不同身份的政治家。按理說傳承中原文化的宋朝,應該更多繼承我國古代“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等優良傳統,但宋徽宗、宋欽宗被俘後,不僅沒有自殺殉國,反而苟且偷生活下來,一直終老于金朝?

探析:宋朝文化發達,為何靖康恥徽欽二帝沒有效仿古人舍生取義?

沒有傳承堅韌民族精神

宋徽宗與宋欽宗父子兩人被俘後,後人對這兩位有才氣的皇帝恨鐵不成鋼。特别是宋徽宗,不得不承認是曆史一位難得的藝術家,其書法獨一無二。但父子兩人沒有自盡,甘願做亡國之君。有人認為,此二帝沒有膽量去自殺。對于二位皇帝的表現,并不能怪他們,隻能怪宋朝自始至終就沒有傳承我國那硬氣的精神。

我國曆史有“士為知己者死”的豪邁氣概,像荊轲刺秦王,明知刺殺秦王沒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但為了義,荊轲依然選擇去赴死。像我國曆史這種不怕死例子很多,但宋朝都沒有繼承下來。

現在有人認為宋朝文化發達,但什麼是文化?文化是指政治和經濟相對的人類精神生活的内容,張正明寫的《秦與楚》對一個民族的文化進行了說明,文化是高于經濟與政治的東西,而文化又是展現在精神方面的氣質,單純把寫寫畫畫,吹拉彈唱定義一個民族文化這隻能叫藝術!并不是文化的全部。

探析:宋朝文化發達,為何靖康恥徽欽二帝沒有效仿古人舍生取義?

唐朝既有雕塑、壁畫和詩哥流傳于世,也同樣有敢于西征的大無畏征伐精神,而宋朝也同樣有詩詞畫留下來,但宋朝卻沒有開疆拓土的事例讓後世佩服。

宋朝缺乏人性程朱理學,還被人尊崇,實際上正是這個理學壓抑宋朝的發展。唐朝沒出什麼理學,但沒人說唐朝落後。

探析:宋朝文化發達,為何靖康恥徽欽二帝沒有效仿古人舍生取義?

是以宋朝自始至終就沒傳承先人留下那股精神,也可以說是一種“氣”,是以徽欽二帝苟且活着也不足為奇。如果父子倆真有膽量自盡,那北宋不至于早就亡了。是以有人分析徽欽二帝想将來回到故土,是以沒自殺,那都是扯蛋。

開國皇帝愚蠢之招

宋朝之是以沒有傳承古人那人大無畏而不怕犧牲的精神,主要還是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與趙光義二人所做的決定。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篡了後周登基為帝,是以作為武将出身的趙匡胤當皇帝後,他深深體會到掌握軍權的人危險性,是以限制武将擁有兵權。建構了宋朝奇怪軍事體系:兵不将,将不知兵,隻有打仗時才有兵權。

探析:宋朝文化發達,為何靖康恥徽欽二帝沒有效仿古人舍生取義?

到了趙光義時,甚至更是抵制軍事将領,大力推行文治。這種方式并沒有錯,無論文官還是武将都是王朝重要組成部分,但如果放大文官治理,甚至推行糜糜之音,對待文官太仁慈。但這種治理方式,以及宋朝文化發達有一定必然聯系,群眾在追捧這種藝術文化同時,時間久了沒了危機意識和尚武精神,那麼離滅亡就不遠了。

探析:宋朝文化發達,為何靖康恥徽欽二帝沒有效仿古人舍生取義?

受治于禁锢的思想

前文我們說了,宋朝誕生了令後人推崇的程朱理學,這個所謂理學雖然裡面有一定的可取性,但卻是一個沒有人性的辯論性的東西。正是這種缺乏人性的思想禁锢,也使宋朝并沒有像唐朝那樣敢作敢為,不僅古鎮西域,甚至拓土無數。程朱思想的滲透也無法讓宋朝擁有血性。

血性并非與生俱來的,而是後天培養的。說一個民族有血性,是在一定文化氛圍錘煉出來的。程朱理學培養不出血性的民族。更何況像宋朝皇帝推崇的理學,他們首先就不具備血性之人,是以投降乞求活着更好了解了。

探析:宋朝文化發達,為何靖康恥徽欽二帝沒有效仿古人舍生取義?

一個王朝的發展是既有政治的又有經濟的,還有文化的因素,是一個綜合發展的過程。唐朝人開放,有許多詩詞流傳下來,但沒人說唐朝武力值弱。宋朝同樣有諸如蘇東坡這樣的詞人,單憑以文化藝術評價兩個王朝強弱并不科學,關鍵看人的因素,是否有開拓進取的精神。宋朝在這方面嚴重缺乏。是以,即使皇帝當了亡國之群,也會有自我心理安慰,他們永遠不會做出“自盡”壯舉,也不會激勵他們的後代發奮圖圖強。

參考資料:《宋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