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明宣宗朱瞻基,明朝的第五位皇帝。與他的祖父明成祖朱棣不同,他登基十分順利,因為他小時候十分的聰慧,深得祖父朱棣的喜愛,并且還将他冊封為皇太孫,親自帶在身邊撫養。而他也沒有辜負祖父的信任,曾經多次跟随朱棣一起征讨蒙古,這也積累了豐富的軍事經驗。在他登基之後,他先是平定了漢王朱高煦的叛亂,維護了社會的穩定。

明宣宗朱瞻基
在這之後,他也十分的重視官員風氣和财政發展。繼承先輩的政策措施,他繼續實行休養生息政策,并且采取了一系列緩和社會沖突的措施。他兢兢業業地處理大小朝政事務,并且獲得了多個有能大臣的輔佐,在君臣共同的努力之下,社會經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曆史上稱為仁宣之治。除此之外,他還是一位傑出的書畫家,留下了許多傳世的作品。例如《禦臨黃筌花鳥卷》、《武侯高卧圖》、《瓜鼠圖》等。
作為一位帝王,他在處理好朝政大事的同時,想要全面發展,而他也做到了,是以他不僅是一位皇帝,并且還是一名傑出的文學家,畫家。這樣的明宣宗也在曆史上飽受贊譽,難怪被後世的人稱為明朝繼朱元璋和朱棣之後最有作為的皇帝。
上天托夢,得朱棣細心栽培,自小便文武雙全
在朱瞻基出生的時候,他的祖父朱棣當時還僅僅隻是燕王。在他出生那天晚上,他的祖父曾經做了一個夢,夢見朱元璋将象征着權力的大圭賜給了他,并對他說:“傳世之孫,永世其昌”。
朱棣醒來之後,就覺得夢中的情景十分的吉祥,再加上突然有人彙報說孫子朱瞻基出生了,于是朱棣就十分的欣喜,覺得夢中的情景印證在了自己孫子的身上。再加上他覺得朱瞻基長得非常像自己,臉上一團正氣,朱棣看見之後十分的高興,而朱瞻基的出生也對朱棣最後發動靖難之役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朱棣也把年幼的孫子看作上天之子,将他帶在身邊細心教導。
朱棣
在明成祖朱棣掌握了權力之後,他一方面穩定自己的統治,一方面親自替朱瞻基挑選老師。甚至開誠布公地告訴臣子們皇長孫是個可造之材,你們一定要盡心盡力教導。此外,每次朱棣禦駕親征上前線時,總是喜歡把朱瞻基帶在身邊輔導,教導他如何帶兵作戰,并且帶他上戰場鍛煉他的勇氣,這也在後來朱瞻基平定國内的叛亂有非常大的幫助。
并且朱棣還十分重視加強朱瞻基對百姓的了解,在他看來:要想成為一名勤政愛民的皇帝就一定要親自了解百姓們的生活狀況,了解農家的艱辛,在祖父的教誨之下,朱瞻基從小便體察民情,這也為他以後成為一名好皇帝奠定了基礎。而且朱瞻基還十分愛好國術,苦練本領,擁有一身好武藝。
平定叛亂,坐穩皇位
在明成祖朱棣去世之後,朱瞻基的父親朱高熾就登上了皇位。而朱高熾被立為太子,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沾了兒子的光。再加上朱高熾從小身體不好,是以青年時期的朱瞻基被卷入了這場奪嫡之戰,但是最後憑借着祖父對他的喜愛和他的勇氣與智慧,他總是能夠幫助父親化險為夷,最終登上了皇帝的寶座。
朱高熾
令人沒有想到的事發生了,朱高熾突然暴病而亡,本來就對他虎視眈眈的朱高煦就想要趁此機會奪得皇位,但是已經回到了北京的朱瞻基卻并沒有被這一切擊倒。他一方面妥善處理了父親的後事,另一方面率領軍隊加強了北京城的戒備,防止朱高煦伺機作亂。在他的指揮之下,很快便平定了朱高熾的叛亂,維護了他的統治,在坐穩了皇位之後,他就正式開始了他的帝王生涯。
重用賢臣,開創仁宣之治
據曆史記載,宣宗朝文有“三楊”、蹇義、夏原吉;武有英國公張輔,地方上又有于謙、周忱這樣的巡撫,在這樣人才濟濟的情況下,這使得當時的政治一片清明,百姓們安居樂業,經濟也得到了非常好的發展,一切都蒸蒸日上。
朱瞻基也是一位敢于聽取朝臣意見的人,或許是皇帝給臣子們帶來了很好的示範,他所擁有的幾位大臣也十分的識大體,顧大局,并且事事以國家大事為重,互相包容,互相了解,不計較個人恩怨,個人得失。除此之外,明宣宗還非常重視對軍隊的改革。
在當時,軍隊中的許多武将總是喜歡征用百姓的錢财,不管百姓的死活,甚至将軍隊中的士兵當作自己私人的奴隸,這樣一來就極大地降低了軍隊的戰鬥力,而為了改變這種情況,朱瞻基想要建立文官統治。
于是他便派許多監察官員前往各地的軍隊,這樣一來,武将們便不敢過分行事,害怕被皇帝帶着小辮子,而士兵們也不再淪為武将的私人奴隸,于是便更加積極的訓練,軍隊的實力也有了明顯的改善。
結語
《明史》贊譽宣宗:“仁宗為太子,失愛于成誼。其危而複安,太孫蓋有力焉。即位以後,吏稱其職,政得其平,綱紀修明,倉庾充羨,闾閻樂業。歲不能災。蓋明興至是曆年六十,民氣漸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若乃強藩猝起,旋即削平,掃蕩邊塵,狡寇震懾,帝之英姿睿略,庶幾克繩祖武者欤。”
朱瞻基
确實,作為一位皇帝,明宣宗是合格的。他一方面平定了國内的叛亂,守護住了自己的王位,另一方面,他禦駕親征帶領軍隊打破了外番人的進攻,捍衛了國家的主權。
除此之外,他還積極地進行勵志改革,選拔了許多真正為民所用的官員,使國家的政治出現一片清明,百姓們不再怨天怨道,甚至有了更好的精力去為生活奮鬥。在他的治理之下,明朝的發展蒸蒸日上,進而實作了仁宣之治的盛世。
參考資料:
《明史》
《明宣宗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