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兩德統一時,蘇聯為何不出手制止?30萬駐德蘇軍在做什麼?

1945年9月,彌漫在世界曆史上的一股濃濃的硝煙開始慢慢散開——二戰結束了。為防止德國納粹勢力複辟,威脅歐洲國家安全,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勝國英法美蘇占領了德國全境。在同盟國原本的計劃裡,已經決定讓德國覆滅。而此時,美蘇冷戰的“好戲”卻拉開了帷幕。

國際局勢風雲變幻下,其中位于德國西部的英法美三國占領區合并為聯邦德國,而位于東部的蘇聯占領區成立了民主德國,慢慢發展成東德政權。戰敗後的德國被瓜分,慢慢成為美蘇對抗的互相遏制的工具。而兩德之間軍事,文化,經濟等領域的“扳手腕”也代表了兩種制度正面比拼。

兩德統一時,蘇聯為何不出手制止?30萬駐德蘇軍在做什麼?

據史料記載,冷戰的巅峰時期,蘇聯駐東德的總兵力達到45萬之多,甚至還配有1.1萬輛坦克裝甲戰鬥車輛,2100架戰鬥機和1400架武裝直升機。

單從這一資料來說,蘇聯是“穩壓”美國一頭。可是曆史的發展軌迹總是在人意料之外的:1989年,柏林牆倒塌。第二年,東德并入西德,德國完成統一。

讓人不禁思考的是,兩德統一,并非蘇聯的意願,那麼,30萬的蘇軍精銳按兵不動的背後又發生了什麼?

兩德統一時,蘇聯為何不出手制止?30萬駐德蘇軍在做什麼?

戰後東德的發展

作為蘇美“明争暗鬥”的蘇聯一方勢力的前沿,上半個世紀以來,東德受到了蘇聯政府的高度重視,不論軍事還是經濟實力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在蘇東陣營一體化的計劃經濟的宏觀調控下,不到西德一半領土的東德,這個在戰後廢墟上建立的國度,卻“白手起家”發展成了當時世界上第十大工業強國。

二戰後的德國不再允許擁有軍隊,随着冷戰的加劇,蘇聯将東歐三分之二的精銳兵力都駐紮在了東德。由于西德加入北約,率先打破了二戰後德國不能擁有軍隊的規定。

1956年的時候,東德在蘇聯的指導下建立了國家人民軍。與西德的聯邦軍不同,這支完全按照蘇式軍隊打造的德國軍隊的人員組成,幾乎都是德國人員,完全聽從蘇聯的管理。

兩德統一時,蘇聯為何不出手制止?30萬駐德蘇軍在做什麼?

在東德境内,如此強大的一股軍事力量,在勝任守住東德大門的同時,甚至還能單槍匹馬地将對立的西歐國家造成壓倒式的打擊。在如此“安全”的環境,民主德國的經濟生産有了充足的保證。

作為蘇聯的衛星國,東德人均國民生產毛額曾達到5670美元,其經濟實力甚至超過了當時的蘇聯,号稱全世界最富裕的以“馬克思列甯主義”為指導的國家。有趣的是,曾被派往東德工作的俄國總統普京,也感歎當地商品應有盡有琳琅滿目,甚至比國内強多了。

當時我國到訪東德的人員歸國後,無不贊歎其基礎設施完備,人民生活環境遠遠強于當時國内的生活。除了經濟領域外,當時東德人民的教育水準也是很高的。根據《民主德國教育制度縱橫》一文,1987年的東德就有超過11%的公民具有大學畢業以上水準的文憑,而當時我國大力發展教育的資料卻隻有0.6%。

兩德統一時,蘇聯為何不出手制止?30萬駐德蘇軍在做什麼?

蘇聯為了加深影響力,憑借經互會的組織,完成了協調配置設定經濟生産的一系列舉措。在蘇東經濟一體化下,兩者之間形成了相當緊密的聯系。

但是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經濟聯系中,東德經濟是根本無法獨善其身的。東德生産所需的原材料是完全依賴于蘇聯的出口,當時東德就流傳着一句話:“不怕蘇聯坦克,就怕蘇聯關閉石油管道。”

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的石油危機的來臨,東德經濟才開始衰退,逐漸暴露出諸多問題。

兩德統一時,蘇聯為何不出手制止?30萬駐德蘇軍在做什麼?

30萬蘇軍精銳按兵不動

戰後,德國的分裂符合四大同盟國的利益,同時也相對穩定了歐洲的格局。但是這半個世紀以來,在德國人民的心中他們始終是一個民族。

解鈴還須系鈴人,德國統一的希望全部寄托在了蘇美英法四大國的身上。然而美蘇争霸的持續升溫,更讓德國群眾心中的希望之火慢慢熄滅。

曆史的腳步來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伴随着石油危機的來臨,蘇聯國力開始下降,也不斷暴露出越來越多的經濟問題。蘇聯強大軍事力量背後,無疑是高額的軍事支出的投入。

兩德統一時,蘇聯為何不出手制止?30萬駐德蘇軍在做什麼?

七十年代,阿富汗戰争,東德駐軍等事件,讓隻有美國一半GDP的蘇聯的軍費支出甚至超過了美國。到了八十年代初,美國又通過制定“星球大戰計劃”誘導了蘇軍不斷擴充軍備力量。

等到戈爾巴喬夫上台,蘇聯的經濟形勢已經是相當嚴峻了,也嚴重影響到了東德的經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準開始大打折扣,生活必需品奇缺。單從家電采購這一方面來說,東德民間就流傳着這樣一句話:“一台洗衣機的交貨時間最長可達三年,一輛特拉貝特轎車需要等待至少十年。”

當1989年,匈牙利打破長達四十年封禁的鐵幕時,就有1.3萬東德人經匈牙利等地逃亡西德,導緻東德的局勢十分緊張。

兩德統一時,蘇聯為何不出手制止?30萬駐德蘇軍在做什麼?

在此動蕩的格局下,蘇聯再動用30萬精銳早已是不明智的決定。新上台的戈爾巴喬夫提出的外交新思維——“全人類的利益高于一切”實則就是一種戰略收縮。

為了緩解經濟壓力,蘇聯甚至在德國“4+2會議”上同意了把軍隊撤回國内的要求,以換來西德将近200億馬克的援助。本來8年内完成的撤軍,伴随着蘇聯解體以及德國的巨款經濟援助,1994年,俄羅斯的全部軍隊就已經撤出了德國。

柏林牆這個作為兩德對峙背後美蘇争霸的特殊産物,一直以來深深地插在德國人民的心上。在蘇聯不幹涉政策下,兩德統一已經注定了。1989年11月,柏林牆被推倒。1990年10月,東德加入西德,四十五年的分裂終于結束了。

兩德統一時,蘇聯為何不出手制止?30萬駐德蘇軍在做什麼?

俄羅斯的遺憾

“德國的統一是德國自己的事情。蘇聯對德國統一的支援,使德國的統一程序順利推進。”這是戈爾巴喬夫寫在《我與東西德統一》裡的一句話。1990年,戈爾巴喬夫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把時間撥到21世紀,德國媒體于柏林牆倒塌30周年紀念日前夕,采訪戈爾巴喬夫對于這一曆史時刻的看法時,他仍回答道:“30年前我怎麼看待這一件事,現在還怎麼看,觀點沒有任何變化,那就是我覺得東西德的統一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傑作之一。”

兩德統一時,蘇聯為何不出手制止?30萬駐德蘇軍在做什麼?

然而,随着曆史慢慢推進,人們才發現,這次撤軍對于當今的俄羅斯來說無疑是巨大的決策失誤。當時,與俄羅斯東德撤軍同時發生的還有北約組織的東擴。可是木已成舟,戈爾巴喬夫已經收下了來自德國的巨額撥款,使得蘇美的明争暗鬥以蘇聯失敗告終。

國際局勢不斷發生變化,統一後的德國經濟高速發展,已經成為歐洲的“領頭羊”。雖然表面德國與俄羅斯國際關系良好,建立了能源交流線“北溪2号線”。但是,德國知道俄羅斯對當初的決定多有不甘,也一直對于其保持警惕。

而德國與美國在冷戰結束後一直站在一條戰線上,再加上美軍不斷投入軍費到駐德美軍身上,其軍事基地已經推進到了東德附近,已經可以威脅到俄羅斯了。俄羅斯想要重新派出駐兵,已無半點可能,德國更無法把美國軍隊趕出境外。

戈爾巴喬夫的失誤已然成為了俄國曆史上永久的失誤,而諾貝爾和平獎也不過是當初西方政治力量的一種障眼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