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两德统一时,苏联为何不出手制止?30万驻德苏军在做什么?

1945年9月,弥漫在世界历史上的一股浓浓的硝烟开始慢慢散开——二战结束了。为防止德国纳粹势力复辟,威胁欧洲国家安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胜国英法美苏占领了德国全境。在同盟国原本的计划里,已经决定让德国覆灭。而此时,美苏冷战的“好戏”却拉开了帷幕。

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下,其中位于德国西部的英法美三国占领区合并为联邦德国,而位于东部的苏联占领区成立了民主德国,慢慢发展成东德政权。战败后的德国被瓜分,慢慢成为美苏对抗的互相遏制的工具。而两德之间军事,文化,经济等领域的“扳手腕”也代表了两种制度正面比拼。

两德统一时,苏联为何不出手制止?30万驻德苏军在做什么?

据史料记载,冷战的巅峰时期,苏联驻东德的总兵力达到45万之多,甚至还配有1.1万辆坦克装甲战斗车辆,2100架战斗机和1400架武装直升机。

单从这一数据来说,苏联是“稳压”美国一头。可是历史的发展轨迹总是在人意料之外的:1989年,柏林墙倒塌。第二年,东德并入西德,德国完成统一。

让人不禁思考的是,两德统一,并非苏联的意愿,那么,30万的苏军精锐按兵不动的背后又发生了什么?

两德统一时,苏联为何不出手制止?30万驻德苏军在做什么?

战后东德的发展

作为苏美“明争暗斗”的苏联一方势力的前沿,上半个世纪以来,东德受到了苏联政府的高度重视,不论军事还是经济实力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苏东阵营一体化的计划经济的宏观调控下,不到西德一半领土的东德,这个在战后废墟上建立的国度,却“白手起家”发展成了当时世界上第十大工业强国。

二战后的德国不再允许拥有军队,随着冷战的加剧,苏联将东欧三分之二的精锐兵力都驻扎在了东德。由于西德加入北约,率先打破了二战后德国不能拥有军队的规定。

1956年的时候,东德在苏联的指导下建立了国家人民军。与西德的联邦军不同,这支完全按照苏式军队打造的德国军队的人员组成,几乎都是德国人员,完全听从苏联的管理。

两德统一时,苏联为何不出手制止?30万驻德苏军在做什么?

在东德境内,如此强大的一股军事力量,在胜任守住东德大门的同时,甚至还能单枪匹马地将对立的西欧国家造成压倒式的打击。在如此“安全”的环境,民主德国的经济生产有了充足的保证。

作为苏联的卫星国,东德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曾达到5670美元,其经济实力甚至超过了当时的苏联,号称全世界最富裕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国家。有趣的是,曾被派往东德工作的俄国总统普京,也感叹当地商品应有尽有琳琅满目,甚至比国内强多了。

当时我国到访东德的人员归国后,无不赞叹其基础设施完备,人民生活环境远远强于当时国内的生活。除了经济领域外,当时东德人民的教育水平也是很高的。根据《民主德国教育制度纵横》一文,1987年的东德就有超过11%的公民具有大学毕业以上水平的文凭,而当时我国大力发展教育的数据却只有0.6%。

两德统一时,苏联为何不出手制止?30万驻德苏军在做什么?

苏联为了加深影响力,凭借经互会的组织,完成了协调分配经济生产的一系列举措。在苏东经济一体化下,两者之间形成了相当紧密的联系。

但是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经济联系中,东德经济是根本无法独善其身的。东德生产所需的原材料是完全依赖于苏联的出口,当时东德就流传着一句话:“不怕苏联坦克,就怕苏联关闭石油管道。”

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石油危机的来临,东德经济才开始衰退,逐渐暴露出诸多问题。

两德统一时,苏联为何不出手制止?30万驻德苏军在做什么?

30万苏军精锐按兵不动

战后,德国的分裂符合四大同盟国的利益,同时也相对稳定了欧洲的格局。但是这半个世纪以来,在德国人民的心中他们始终是一个民族。

解铃还须系铃人,德国统一的希望全部寄托在了苏美英法四大国的身上。然而美苏争霸的持续升温,更让德国民众心中的希望之火慢慢熄灭。

历史的脚步来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伴随着石油危机的来临,苏联国力开始下降,也不断暴露出越来越多的经济问题。苏联强大军事力量背后,无疑是高额的军事支出的投入。

两德统一时,苏联为何不出手制止?30万驻德苏军在做什么?

七十年代,阿富汗战争,东德驻军等事件,让只有美国一半GDP的苏联的军费支出甚至超过了美国。到了八十年代初,美国又通过制定“星球大战计划”诱导了苏军不断扩展军备力量。

等到戈尔巴乔夫上台,苏联的经济形势已经是相当严峻了,也严重影响到了东德的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开始大打折扣,生活必需品奇缺。单从家电采购这一方面来说,东德民间就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台洗衣机的交货时间最长可达三年,一辆特拉贝特轿车需要等待至少十年。”

当1989年,匈牙利打破长达四十年封禁的铁幕时,就有1.3万东德人经匈牙利等地逃亡西德,导致东德的局势十分紧张。

两德统一时,苏联为何不出手制止?30万驻德苏军在做什么?

在此动荡的格局下,苏联再动用30万精锐早已是不明智的决定。新上台的戈尔巴乔夫提出的外交新思维——“全人类的利益高于一切”实则就是一种战略收缩。

为了缓解经济压力,苏联甚至在德国“4+2会议”上同意了把军队撤回国内的要求,以换来西德将近200亿马克的援助。本来8年内完成的撤军,伴随着苏联解体以及德国的巨款经济援助,1994年,俄罗斯的全部军队就已经撤出了德国。

柏林墙这个作为两德对峙背后美苏争霸的特殊产物,一直以来深深地插在德国人民的心上。在苏联不干涉政策下,两德统一已经注定了。1989年11月,柏林墙被推倒。1990年10月,东德加入西德,四十五年的分裂终于结束了。

两德统一时,苏联为何不出手制止?30万驻德苏军在做什么?

俄罗斯的遗憾

“德国的统一是德国自己的事情。苏联对德国统一的支持,使德国的统一进程顺利推进。”这是戈尔巴乔夫写在《我与东西德统一》里的一句话。1990年,戈尔巴乔夫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把时间拨到21世纪,德国媒体于柏林墙倒塌30周年纪念日前夕,采访戈尔巴乔夫对于这一历史时刻的看法时,他仍回答道:“30年前我怎么看待这一件事,现在还怎么看,观点没有任何变化,那就是我觉得东西德的统一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杰作之一。”

两德统一时,苏联为何不出手制止?30万驻德苏军在做什么?

然而,随着历史慢慢推进,人们才发现,这次撤军对于当今的俄罗斯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决策失误。当时,与俄罗斯东德撤军同时发生的还有北约组织的东扩。可是木已成舟,戈尔巴乔夫已经收下了来自德国的巨额拨款,使得苏美的明争暗斗以苏联失败告终。

国际局势不断发生变化,统一后的德国经济高速发展,已经成为欧洲的“领头羊”。虽然表面德国与俄罗斯国际关系良好,建立了能源交流线“北溪2号线”。但是,德国知道俄罗斯对当初的决定多有不甘,也一直对于其保持警惕。

而德国与美国在冷战结束后一直站在一条战线上,再加上美军不断投入军费到驻德美军身上,其军事基地已经推进到了东德附近,已经可以威胁到俄罗斯了。俄罗斯想要重新派出驻兵,已无半点可能,德国更无法把美国军队赶出境外。

戈尔巴乔夫的失误已然成为了俄国历史上永久的失误,而诺贝尔和平奖也不过是当初西方政治力量的一种障眼法。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