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北部灣
說起于化虎,在山東海陽的文山後村可以說是無人不知。這位原名丁晉生的青年,在抗戰中一人便創下了用地雷斃傷敵寇171人的記錄。在他的戰功簿裡,還曾有過“一雷殺傷七名敵人”的傳奇佳績。那麼,除此之外,這位民兵英雄到底是如何書寫自己的傳奇呢?1940年,不滿日僞占山霸敵的于華虎參加了抗日活動。他動員村中的青壯年,組成了一支50多人的民兵遊擊隊。不僅如此,他們還聯系周遭的趙瞳、向家、孫家、框村,用自制的簡陋武器、土炮、大刀甚至是地雷來抗擊下鄉“掃蕩”的日僞軍。正因如此,這五個村子也被百姓們稱之為“五虎村”。

▲民兵英雄于化虎(1914-2004)
▲參加全國民兵大比武時的于化虎(左一)
在艱難的鬥争中,“五虎村”的村民們不斷推陳出新,發明了多達20餘種各式地雷。其中,石雷的發明頗有傳奇性:當時,日軍在“五湖村”周遭直接設定地堡、炮樓,就民兵遊擊隊的實力,要拔除這些“釘子戶”可以說難上加難。如何頂住敵人的進攻,成了民兵們最頭痛的問題。由于缺少火藥等制作地雷的利器,于化虎便想,為何不能用周遭現成的東西來替代呢?他想起之前石匠在附近炸石山的事,于是便領着戰士,到碾場裡找個石磙,并在上頭打上洞眼,裝上引信,随即引爆。一聲巨響後,飛濺的石子炸開了有十來米!就此,讓日僞聞風喪膽的“石雷”誕生了!1943年春天,日僞軍一個大隊,500多号人對“五虎村”展開聯合攻勢。于化虎的爆炸小組便在山嶺下的各個路口一帶埋了70多枚石雷。由于缺乏雷管,每次引爆石雷都必須由民兵上前點燃藥線。待敵人走近時,滿山的石頭突然“轟”地炸開。被砸的暈頭轉向的日僞軍,根本不明是以,還以為是“八路”用了什麼新式武器,争先恐後地往後逃。
▲設定絆雷的“五虎村”民兵。
▲民兵英雄于化虎紀念館。
不甘心的日僞軍在1943年集中千人兵力,對“五虎村”發起掃蕩作戰,揚言蕩平“五虎村”。然而,在于化虎的“連環雷”打擊下,這千名敵人居然被炸的寸步難行,傷亡慘重。1944年春,這位“爆炸英雄”還把地雷送進了日僞據點,趁夜在敵人的辦公桌下埋地雷。到了當年夏季,不堪襲擾、兵力匮乏的日僞軍終于沒了膽子,把“五虎村”周邊據點通通撤銷,殘部逃回了海陽縣。為表彰于化虎對敵作戰的勇猛精神,上級專門贈予他一枚地雷,上書四個大紅字:“活雷化虎”。在膠東大地上,于化虎的身影活動在海陽、蓬萊、黃縣及即墨等地。光他一手培養出的民兵爆炸手就多達1400人,其中“爆炸模範”120人。蓬萊一戰,他在城門口埋雷21個,當日僞出城搶劫時,便連續踏響18枚地雷,當即死傷29人。1945年,于化虎得到上級授予的“爆炸大王”“膠東戰鬥英雄”稱号,成了名副其實的“齊魯爆炸大王!”
▲連環畫:爆炸英雄于化虎。
▲奮進的齊魯民兵遊擊隊。
本文為築壘地域原創作品,主編原廓,原著北部灣。任何媒體或者公衆号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将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