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蔣介石差點将此寶運出去,卻因太大而留了下來,如今成“國中寶”

據《說文》記載: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昔禹收九牧之金,鑄鼎荊山之下。

鼎本意是一種用來煮食物的器具。而在古代,鼎不僅僅是用來烹煮食物的,同時也是一種祭祀用的禮器。

蔣介石差點将此寶運出去,卻因太大而留了下來,如今成“國中寶”

而說到鼎,首先想到的,必然就是司母戊鼎了。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青銅禮器,司母戊鼎在其造型、紋飾以及工藝上,都達到了極高的水準,它是商代青銅文化頂峰時期的一個代表作,同時也是中國青銅文明中的一個典型代表。

然而,蔣介石卻差點将此寶運出去,最後卻因太大而留了下來,如今已經成為了“國中寶”。

文物名字的由來

最初給這個鼎命名的是郭沫若,他稱這隻大鼎為“司母戊鼎”。

他認為,“司母戊”即為“祭祀母親戊”。于是,這一命名便一直沿用下來了。

但是,相關的争議卻也一直不斷,有學者提出,“司”字應作“後”字解,這是因為在古文字中,司、後是同一個字。

而“後母戊”的名稱,要比“司母戊”更合理,其有“偉大、受人尊敬”之意,這與“皇天後土”中的“後”是同義的。

蔣介石差點将此寶運出去,卻因太大而留了下來,如今成“國中寶”

在1976年時,安陽殷墟婦好墓發掘出後母辛鼎,在對比後發現,後母辛鼎的形制、紋飾以及銘文的風格,均和商司母戊鼎一緻,而曆史記載的婦好,則是商王武丁的王後,由此專家斷定出土後母戊鼎的墓的主人,就是武丁之妻。

而商司母戊鼎是有商王祖庚或者是祖甲,為祭祀母親戊而作的祭器。

這樣反推的話,那麼“司”應當是“後”的意思。但是,司母戊鼎的名字已經很難再改回來了。

文物背後的故事

而後母戊鼎不僅是我國最珍貴的文物之一,同時它還記載着一段曆史故事。而故事就要從商王武丁說起了。

據司馬遷的《史記》中記載:“武丁修政行德,天下鹹驩,殷道複興。武丁得說,乃稱高宗。”

在商王武丁在位的時期,商朝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蔣介石差點将此寶運出去,卻因太大而留了下來,如今成“國中寶”

武丁是商朝的曆史上,少有的一代雄主,在他在位的59年中,頻繁的對外征伐。

并先後的征服了西北東南的少數民族,進而擴大了商朝的版圖,史稱他統治的時期為武丁中興。

武丁一共有三個兒子,長子祖己。次子祖庚以及三子祖甲。其中,長子祖己便是他與大名鼎鼎的商王後妃好的兒子。

這個祖己是一名孝子,是以又被稱為孝己。

祖己每晚要起床五次,看父母是否睡得安好,是以而深得武丁的寵愛,再加上他又是嫡長子,因而他就是繼承王位的不二人選。

蔣介石差點将此寶運出去,卻因太大而留了下來,如今成“國中寶”

據《帝王世紀》記載:“高宗有賢子孝己,其母早死,高宗惑後妻之言,放而死,天下哀之。”

然而,由于祖己的母親妃好早逝,而新立的王後妃靜又不太喜歡他,她想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自然就會處處排擠祖己。

後來,武丁便把祖己流放到外地。而在武丁駕崩後,王位則是由祖庚繼承,而後來,祖庚為其母戊,鑄造了後母戊鼎,以紀念她對自己的照顧。

司母戊鼎成展品,險些被蔣介石運出去

1946年時,安陽政府一位“陳參議”,打探到了大鼎的下落,他勸說那些挖出大鼎的村民,把大鼎上交政府。

而後,便有一班警察,将大鼎給挖了出來。

蔣介石差點将此寶運出去,卻因太大而留了下來,如今成“國中寶”

《民生報》曾載文說:“派隊并商得駐軍X部之協助,至該村掘至終夜,于早晨将古爐用大馬車運縣存放古委會内。”

而此文中的“古爐”,就為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

當時,古物儲存委員會展出後母戊鼎,一時城内的百姓争相參觀,盛況空前。

結果,有關後母戊鼎的風聲,竟然傳到了駐紮在新鄉的王仲廉的耳中。而時值老蔣的60大壽,王仲廉得知後母戊鼎的事情,便打算以此作為禮物。

于是,後母戊鼎被連夜運到了南京。

當時老蔣看到了後母戊鼎那是“愛不釋手”,并想将後母戊鼎帶走。

然而,後母戊鼎重達1600多斤,帶不上飛機,于是老蔣隻好放棄了這個想法,将後母戊鼎留在了機場。之後,便由南京交由中央博物院儲存了。

蔣介石差點将此寶運出去,卻因太大而留了下來,如今成“國中寶”

小結

在1959年時,司母戊鼎從南京調往北京,藏于中國曆史博物館中,由此而成為了中國國家級博物館中的“鎮館之寶”。

這件珍貴的文物,也記載着一段中華民族的光輝曆史,它是我們中國的象征,是從久遠的以前走到今日那全部的歲月的象征,它象征着中華民族,象征着中華文化!

參考資料:《民生報》、《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