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閱讀史源史詩第1022期。中國和前蘇聯的曆史關系變化過程,十分具有戲劇性。從上世紀20年代開始,蘇聯便幫助中國建立黃埔軍校,我軍早期發展過程中有蘇聯同志進行軍事指導;而抗戰時期蘇械武器也大量輸入中國,蘇聯是我們反抗日軍侵略的重要軍事裝備來源國,45年蘇聯直接出兵幫助我國解決了霸占東北的日本關東軍。在49年新中國成立後,蘇聯成為我國在國際上最重要的盟友。

然而這是在斯大林執政時期,1953年3月斯大林去世後蘇聯由赫魯曉夫掌權,中蘇關系也在58年之後開始急轉直下,甚至在60年代之後演變成危險的軍事對峙。中蘇關系為什麼在何赫魯曉夫上台後逐漸惡化呢?
中蘇兩國關系的演變,有赫魯曉夫個人的因素,但也不能排除當時複雜的曆史背景。我們先來看看赫魯曉夫個人對兩國關系的不良影響有哪些。在蘇聯曆任上司人中,赫魯曉夫與斯大林有着較大的地位差異,斯大林執政數十年,尤其是經曆了二戰,在蘇聯曆史上是大緻可以和列甯并列的政治領袖;而赫魯曉夫是斯大林突然去世後通過政治鬥争方式上位的繼任者,其根基和地位都遠遠不能和前任相比。由于這個特殊的個人背景,赫魯曉夫在執政時有追求立威、急于求成的因素。
一方面赫魯曉夫以否定個人崇拜為名,在蘇聯國内大範圍揭披斯大林錯誤,當然主要目的是幫助自己立威,先把斯大林拉下神壇自己才有機會從曆史地位上取而代之,同時鞏固自己的政治地位、打壓舊臣(另有報自己兒子私仇的因素);另一方面赫魯曉夫對于中國的獨立自主有非分要求,企圖通過控制近海制海權及建立電台等方式,把中國變成可以耳提面命的小弟,如同西方國家服從美國那樣。中國在曆史上就是世界大國,49年建國後謀求獨立和複興,自然不能像東歐小國一樣對蘇聯聽之任之。而全盤否定斯大林對于中國國内的思想統一也是有害的(斯大林時期蘇聯與我國交好,中國尊4位導師為“馬恩列斯”,其中的斯,就是指斯大林,可見影響之大)。
赫魯曉夫的幾項主張和措施,引起了中國上下的強烈反感和排斥,由此導緻了親密變敵對。另外除了赫魯曉夫個人的因素外,蘇聯本就是東方大國,在遠東的軍事政治企圖和影響力都不言而喻。斯大林時期與我國的總體關系是親密的,也存在曆史時機的因素。隻能說赫魯曉夫執政時期,大國間潛在的沖突沖突爆發了出來。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赫魯曉夫給中蘇兩國關系帶來傷害之前,我國由于複雜的曆史形勢,還是從赫魯曉夫主政前期的蘇聯得到了一些實惠,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蘇聯的156個工業援助項目。一些朋友認為蘇聯援建是斯大林在世時敲定的項目,但真正落實和加大援建力度,确實是赫魯曉夫出于自身需要而給予落實的:赫魯曉夫在1954年政治地位不穩時,力主拉攏強鄰中國,加速向我國派遣了大量專家并免費贈送圖紙援建中國工業企業,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我國建國後的工業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