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幾千年中,我們國家的人才選拔制度與官吏選舉制度并不似現在這般公開透明公正,除此之外,古代選官制度的合理程度會直接影響到當時社會的興盛與衰亡!百姓生活也會随之受到很大的影響。曆代君王都對選官制度的改革十分看重,任何在社會中被衆人認可的選官制度在社會中實行的初期都對當時的社會與國家有着或多或少的積極作用,隻不過後來随着制度推行過程中逐漸出現了許多消極影響和阻礙社會發展的現象,就連後來被稱為世界上最先進的選官制度的科舉制,也難逃這個“真香定律”!總而言之我國選官制度的演變曆程十分的曲折,也十分的艱難。
曆史背景
在中國古代社會剛開始的時候,堯舜禹這三位仁君在國家内推行禅讓制,無論是帝王還是官員都是通過禅讓推薦的方式選舉出來的,但是推行實施到禹的時候,這代代相傳的禅讓制出現了變化,禹的兒子啟篡位之後建立了自己的王朝——夏朝,這時古代選官制度變為了以世襲制度為主,禅讓制為輔的新形式。同時這也宣告着中國古代社會由原始社會向奴隸制社會邁進了一大步,此後的商朝與西周也都相繼延續使用這一選官制度。

後來到戰國時期的時候,由于各大諸侯國互相争奪領土擴大自己的統治,各個諸侯國不得不快速加強自己的國家實力,是以這個時期出現了許多改良國家内部官僚運作機制的良策,例如在秦國商鞅推行了“獎勵耕織,參軍殺敵”以獲得爵位官職的制度。
這個制度已經在原來選官制度的基礎上大大提升了平民階層進入仕途的可能性。再後來到漢代的時候,漢武帝推行了“世人與官員舉薦,皇帝親自考核”的人才選拔制度,但是随着時間的流逝,憑借裙帶關系走後門進入仕途的人越來越多,這一行為大大降低了漢代官僚隊伍的品質與辦事能力。
到了魏文帝的時候,建立了九品中正制度,這個制度實際上就是察舉制基礎上的改良,由于在魏晉時期士族力量十分強大,強大到可以影響中正官考核人才标準的程度,是以便在當時造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這種現象的形成不僅僅阻礙了民間人才的選拔,還造成士族把控官僚集團人才流入的惡行!
科舉起源
科舉制真正萌芽于南北朝時期,随着南北朝時期士族門閥的逐漸衰落和庶族地主的慢慢興起,魏晉時期所建立的九品中正制已經無法繼續沿用。在隋文帝登基之後,他積極總結了南北朝時期統治時期選官制度的弊端,深刻的認識到國家的混亂始于官場的魚龍混雜,是以在他上位之後便下令廢除了阻礙社會發展的九品中正制,開始嘗試革新官員選舉制度,隋文帝此舉可謂是中國教育曆程中十分重要的一項舉措啊!
科舉發展
唐太宗、武則天和唐玄宗這三個人為科舉制正式形成做出了巨大貢獻!其中唐太宗十分注重人才的培育好人才的選拔,與之前的時期相比,在唐太宗時期,唐太宗在科舉取士方面開始增加進士錄取人數,為當時官僚隊伍注入大量新鮮血液!
後來武則天親自在洛陽殿内面試貢人,從此科舉制中殿試環節正式成立,後來在武則天長安二年(公元702年)的時候,還出現了武舉!以比武的形式來選拔人才進入官僚隊伍,武則天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科舉制度的選拔形式與選拔内容!
到唐玄宗時期,詩詞歌賦成為進士科考察的主要内容,是以唐朝文壇繁花似錦也是情有可原啊!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改革與完善,科舉制逐漸走向鼎盛時期。科舉制度的發展也從側面反映出中國古代社會的封建制度在不斷地進步與完善,它選拔人才的方式已經得到世人的認可并且科舉制度中選拔人才的考試形式也是非常值得後世借鑒。
沒落廢除
到了清朝末年,西方文化在我國影響面積越來越廣,再加上洋務運動的興起,科舉制度由于無法适應社會的發展,也無法促進當時新興思想的傳播是以被當時政府下令廢除。到此為止在中國曆史上被沿用了将近1300年的科舉制度最終被徹底廢除。雖然科舉制度這個選官形式正式退出了曆史舞台,但是科舉制度留給我們世人的影響依舊十分根深蒂固,距離科舉制度的影響正式退出曆史舞台,走出人們心中依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後世影響
科舉制度這一選官制度在我國被沿用時間最長,對我國社會的發展也産生了十分重大的影響。科舉制度開創了世界先例,成為世界上最早的科學選拔人才的優秀制度!
首先科舉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我國古代社會的用人選官形式,打破了原有的階層阻礙,使得真正的有志之士和有才之人能夠進入仕途,進入核心官僚集團并且得以重用!除此之外科舉制度加大的推動了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使得讀書考取功名改變人生的風氣十分的盛行!由于唐玄宗時期對詩詞歌賦才能的重視,才成就了唐朝時期唐詩的繁榮,為我國文學領域留下璀璨的無價之寶!
随着社會的不斷發展,科舉制越來越成為統治者利用儒家學說禁锢群眾思想的工具,随着社會發展,科舉制八股取士所選舉出來的官員難以适應社會對科技人才的需求,是以這也是造成我國科技人才短缺的重要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科舉制造成我國古代社會入仕途徑單一化,使得衆多想要單管發财的士人逐漸形成了較為畸形的三觀,使得社會上出現越來越多的“孔乙己”!是以科舉制度雖然是我國群眾智慧的結晶,但是它對我國曆史的發展具有兩面性,我們應辯證的看待科舉制度對曆史的影響,對我國人才選拔方式變革的影響!
參考文獻:《通典》、《滄浪詩話》、《新唐書》、《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