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德是歐洲大陸上,最核心的兩個陸權國家,“一對一”的武力較量有過,各自聯合歐洲的其它幫手,群毆混戰的次數也不少。
先說單打獨鬥,1870年的普法戰争,雖然隻打了一年,但是經曆了拿破侖戰争創傷的法國表面強大,實則外強中幹,戰争成全了德意志的統一,也完成了歐洲霸主的移位,德國經此一戰,完成了向帝國主義的跨越。
如果說法、德各自選邊站隊,與歐洲他國聯合約架的次數,那就更多了。法、德互相對立,大規模的戰争裡面,最先混戰的是1618年-1648年的三十年戰争,當時歐洲經過文藝複興,新教和天主教的宗教沖突愈演愈烈,還在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之下的普魯士一分為二,新教和天主教國家紛紛根據信仰結盟,法國也卷入其中。三十年戰争打到最慘烈的時候,幾乎歐洲所有國家都參與群毆,包括瑞典、捷克、丹麥、荷蘭、法國、蘇格蘭、英國、西班牙、奧地利等,隻要任何一塊地盤存在宗教分歧沖突,都難以幸免,史稱“基督教大戰”,戰争的結果決定了現在西歐和北歐的信仰格局,德國和英國信奉新教,而其它國家信仰天主教。

還有在1756年-1763年的七年戰争,法國和德國也約架掐過。德國聯合英國,對抗法國與奧地利,七年戰争傷亡極多,參戰各國的傷亡人數超過90萬人。除了三十年戰争、七年戰争以外,拿破侖時期,歐洲的反法同盟裡面,普魯士軍隊一直反法鬥士,三皇同盟的反法核心,著名的萊茵戰役就是在普魯士境内發生的。另外,現代戰争裡,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西線主戰場就是發生在法國的北部,戰争極其慘烈,整個法國北部幾乎打成了篩子,法軍和德軍的傷亡、失蹤人數都超過了500萬人。二十年後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換成了德國全境被法軍一邊的同盟國打的稀爛,德國竭盡全力戰鬥到了最後。以上是由德國和法國參加,動辄傷亡上百萬的大戰。
除了大戰以外,其它法、德之間的摩擦,那更難以計數,比如摩洛哥危機、巴爾幹戰争,或多或少都能看到這對“杠精”。是以說法國和德國的世仇關系,恩怨太深,有時是因為宗教争端,有時又是為了争奪歐洲大陸的霸權,在近代約150年的時間裡,僅僅法、德兩方,參與的戰争傷亡總人口就分别超過了1000萬,這可都是國家頂梁柱的壯勞力,一場戰争下來,國破家亡,完全打殘了,正因為教訓太慘烈,法國和德國,再也不敢輕易挑起戰端。
二戰結束以後,法國和西德在1951年,抛棄過往成見,重新站在經濟利益的角度,聯手搞了一個歐洲煤鋼共同體,這也就是現在歐盟的由來。相信隻要法、德,任意一方不主動退出歐盟,或者那個攪屎棍的英國,不在他們之間吹耳旁風,法德大戰一兩百年之内很難見到。畢竟戰争是政治的延續,談判桌上能拿到的東西,為何要去戰場上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