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雲岡:石窟摩崖洞古今

雲岡:石窟摩崖洞古今

公元398年,鮮卑人建立的北魏王朝遷都平城,他們騎着駿馬從遼闊的大草原來到大同,從此在這裡開啟了一段百年的夢幻時代。崇尚藝術、贊美佛教,那是一個相容并蓄的年代。鮮卑人将北魏文化的烙印深深地刻在了雲岡的每一座洞窟裡。

雲岡石窟這座以規模宏大、題材多樣、内涵豐富、融彙東西、雕刻精美著稱的石窟群,集中展現了世界之美、中華之美、漢民族文化之美、鮮卑文化之美、犍陀羅藝術之美、古希臘雕刻之美以及北魏能工巧匠将這衆多之美巧妙融合在一起的集大成的雲岡模式之美。同時,平城作為公元五世紀絲綢之路東端的起點,雲岡石窟也留下了當時中西文化交融的諸多印記。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雲岡石窟展現了中華文化的特色和中外文化交流的曆史,雲岡石窟更是人類文明的瑰寶!

雲岡:石窟摩崖洞古今

昙曜五窟是雲岡石窟早期開鑿的著名的大型洞窟,這五座洞窟形制相同,采用穹窿頂式,洞窟平面均呈馬蹄形,這是典型的将遊牧部落蒙古包的風格融入到石窟雕刻中的一個特點,巍峨壯觀,氣勢磅礴。每座洞窟中均雕一尊十餘米高的大佛,體态健碩,或站或坐,大佛的着裝既有佛教本身的袈裟,也有鮮卑皇族的氈裝,通過佛像的着裝,我們能清晰地看到佛教東傳展現出來的中西文化交流之美。在昙曜五窟的大佛中,最具代表的當屬第20窟的露天大佛。他被譽為雲岡石窟的外交官和形象大使,佛像高達13. 7米,圓潤的發髻、寬闊的額頭、豐腴的面龐、纖細的長眉、方直的鼻梁、垂肩的雙耳都雕刻得極其自然。方直的鼻梁是典型西方雕塑的特點,而細眉長目又表現出東方雕刻之美。特别是佛像那略含笑意的薄薄的嘴唇以及仔細觀賞才能看到的微微上翹的唇髭的雕刻竟是那樣的迷人,将鮮卑民族的樣貌特征巧妙的雕刻在了西來佛像的面目,使大佛的面部更加栩栩如生。

佛像那雙充滿了無窮智慧的雙眼又是那樣的安詳和甯靜,這尊佛像臉部的雕刻既有犍陀羅造像的風格,又極具古希臘雕刻藝術的神韻,而那寬厚的雙肩、右袒的袈裟、偉岸的身軀雕刻則令人想到了中國秦漢以來傳統的大寫意的雕刻技藝。是以,中外學者、專家們一緻認為,這尊佛像優美的雕刻藝術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已經達到了世界雕刻藝術的巅峰。請大家從不同的角度來觀賞這尊佛像,從正面仰望,佛似乎在沉思;從右側看,佛好像在啟齒講經;再換一個角度凝望,佛又在向您微笑......這尊佛像在端莊之中含着俊秀、在慈祥之中藏着威嚴、在智慧之中又露着敦厚。總之,親切、善良、平靜、祥和、寬厚、慈悲、仁愛、博大等許多人類美好的情感都融在了這尊佛像的面部表情之中。我們稱這尊精美絕倫的佛像為妙相之佛、傳神之佛一點也不過譽。

雲岡:石窟摩崖洞古今

根據專家的考證,雲岡石窟開鑿于公元460年,距今已有1560多年的曆史。1560多年前,來自大興安嶺額爾古納河畔的鮮卑拓跋皇族集結了全世界先賢的智慧,在武州山麓,舉皇家之力,劈山鑿洞,融鮮卑文化、漢(民族)文化和西方外來文化于一體,以佛教為載體,鑿就了這座彰顯中華民族包容開放偉大胸懷的冠于一世的千年石窟。開放包容自古以來就是滲透在中華民族血液裡的魂,鮮卑民族亦是如此,孝文帝的一系列改革無疑是中華民族曆史上一次劃時代的民族融合,從穿漢服改漢姓到與漢人通婚,使得這個馬背上的民族完全融入到中華民族的大家庭當中,正是由于孝文帝一系列改革措施,讓民族融合、多元文化成就了博大精深、舉世矚目的雲岡石窟。

來源:山西省文化和旅遊廳

原标題:金牌導遊話山西│石窟摩崖洞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