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道道文化大餐展現新發展新活力

一道道文化大餐展現新發展新活力

大型情景國樂劇《告别千年》在重慶大劇院上演。(資料圖檔)記者 齊岚森 攝/視覺重慶

“魏松演唱的《祖國,慈祥的母親》感染力很強,激昂的男高音與提琴、小号等交相輝映,将中華兒女對祖國熾熱真摯的情感娓娓道來。”這是2021年12月29日晚,市民杜雪瑩在朋友圈寫下的話。當天,2022年(第25屆)重慶新年音樂會以“雲音樂會”的形式,為市民送上新年祝福。

事實上,新年音樂會隻是重慶文化市場備受贊譽的作品中的一部。雖然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但回顧這一年,無論是主旋律題材文藝創作勢頭強勁,公共文化服務更趨完善,還是“網際網路+文化”等新型文化業态的悄然崛起,重慶文化市場生機盎然,活力滿滿。

那麼,2021年重慶文化市場有哪些新亮點?連日來,記者進行了采訪。

優秀作品不斷湧現

本地文藝工作者撐起亮麗風景線

2021年,由于疫情影響,大量外地名家、名團無法順利來渝,重慶文化市場開始了又一年的“内循環”。

2021年,是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重慶文化市場上出現了大量紅色主旋律題材的創作。廣大文藝工作者通過排演多部藝術作品,将先輩們的精神品質傳遞給觀衆,用文藝作品講好中國故事。川劇《江姐》、平劇《張露萍》《雙槍惠娘》、話劇《紅岩魂》等一大批紅色主旋律題材的藝術作品與觀衆見面。

與此同時,2021年還有不少關于鄉村振興題材的作品紛紛湧現。“以各大文藝院團為例,2021年,重慶廣大文藝工作者深入鄉村一線,創作出大型情景國樂劇《告别千年》、歌曲《第一書記》、話劇《天坑問道》《薪火》等作品。”市文聯相關負責人介紹,這些作品多數入選第九屆重慶文學和藝術獎公示名單,其中,《告别千年》已被納入全國脫貧攻堅題材舞台藝術優秀劇目展演劇目,重慶三峽歌舞劇團打造的扶貧題材話劇《薪火》也已完成近百場惠民公演,受到觀衆的認可。

不僅如此,2021年,我市還積極搭建優秀藝術作品的展示平台,市民紛紛走進重慶各大美術館、博物館,通過觀看一場場展覽,度過自己的休閑時光。據統計,2021年,我市博物館舉辦線上線下精品展覽400餘個,社教活動2000多場次,包括“牢記囑托戰貧困 巴山渝水換新顔——重慶市脫貧攻堅展”“初心 使命 奮鬥——中國共産黨重慶100年光輝曆程展”“水中精靈——長江魚類展”等,服務觀衆超兩億人次,其中青少年716萬多人次。

從演出到展覽,重慶廣大文藝工作者憑借本土的經典作品和大量全新的創作,勾勒出重慶文藝的靓麗風景線。

市場規模不斷擴大

豐富的文化活動讓市民感受藝術魅力

2021年10月20日,伴随着英姿飒爽的開場秀,由市文旅委主辦的“和諧社群·幸福生活”第六屆重慶市社群藝術節家庭才藝秀在大渡口區舉辦。這場才藝秀以真實事例為素材,講述了市民日常生活中的趣事,精彩的表演配上共鳴強烈的故事,讓觀衆在歡聲笑語中感受到藝術的魅力。

2021年,我市廣大文藝工作者通過各類群衆性文化活動,将優質、豐富的文化資源送到百姓身邊,讓人民享受文化發展的最新成果,激發群衆參與活動的熱情。

在南岸區上班的劉媛近日下班後常約朋友逛彈子石老街,飯後會順便逛逛老街裡的大衆書局。

事實上,在重慶,公共文化空間早已跳出固有的形态,生長成獨具個性的模樣。以重慶各大書店為例,不斷更新服務,通過推出讀書分享、國樂故事賞析等服務,優化公共文化服務效能,為市民打造“身邊的圖書館”,真正提升市民的文化獲得感和幸福感,彰顯書香重慶文化特色,已成為各大書店聯手相關機構,共同營造的一道文化景觀。

新型業态不斷發展

“網際網路+”讓傳統文化煥發生機

目前,我國數字技術發展迅猛,已廣泛應用到文化領域,給文化産品的生産、傳播和消費方式帶來很大變化。

2021年8月,當線下演出因疫情防控被按下暫停鍵時,重慶市群衆文化館等文化機關,充分利用數字文化資源,組織開展了豐富多樣的線上服務項目。依托重慶的公共文化服務雲平台“重慶群衆文化雲”,退休市民陳女士相繼完成了中醫食療養生、塑形瘦身瑜伽等課程。

此外,“雲演出”“雲博物館”“雲錄制”“雲旅遊”“雲音樂會”“雲端論壇”等新的傳播形式,讓由疫情防控催生的新型消費、更新消費培育壯大起來。

2021年以來,三峽博物館、重慶市群衆藝術館等文化機關推動文化生産與消費全流程數字化轉型,不僅讓藝術形式活起來,也形成了新的消費體驗。當文化遺産擁抱數字技術,新型文化業态創新發展,文化産業鍊也随之延長,“雲”文化項目成為重慶文化市場的一大亮點。

比如,三峽博物館與騰訊公司合作,共同發起的文物數字活化項目,通過“文物+數字化”的表現方式,讓白鶴梁文化在新時代語境下,煥發出新活力,引導更多年輕人了解、關注白鶴梁,進而實作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創新傳播。“網際網路+文化”,讓傳統文化産業煥發生機。

促進文化産業高品質發展,消費是引擎。據了解,未來重慶還将擴大優質文化産品供給、豐富新領域文化産品供給、推動文化産業重大項目建設等,不斷滿足人民群衆日益增長、不斷更新和個性化的文化消費需求,促進特色化、創新化、規模化文化産品供給體系形成。(記者 劉一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