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法蘭西王朝志】法蘭西第二帝國(五):拿破侖三世3

法蘭西第二帝國(五):拿破侖三世3

(13)意大利

拿破侖擔任總統時,曾派出軍隊遠征羅馬,推翻羅馬共和國,恢複教宗管治。此舉為他赢得了天主教徒的支援。然而,國會卻認為他的行動違反了憲法第五章,準備彈劾拿破侖。天主教徒雖然支援他介入意大利事務,但是,卻不支援他本人,他們一直希望有朝一日正統的波旁王朝能夠重登王位,是以,他們也借機削弱他的政治地位。對拿破侖而言十分幸運的是,彈劾案最終未能通過。

【法蘭西王朝志】法蘭西第二帝國(五):拿破侖三世3

拿破侖一面滿足國内反動勢力,一面支援意大利民族主義勢力。他派出使節與朱塞佩·馬志尼進行談判。“未來皇帝在一開始,就面對重重困難;他不想冒犯法國的天主教徒”但又支援“意大利的革命黨人-這是兩個互相沖突的目标”。拿破侖支援意大利民族主義者的現實原因是,他想迫使奧地利交出倫巴第和威尼斯。他反感奧地利,奧地利在他眼中代表着反動主義、正統主義,是歐洲民族自決的障礙。拿破侖支援意大利民族主義者,既滿足了自己,也滿足了國内的自由派和左派。但是,他又在同一時間内,支援教宗,以維持保守派和天主教徒對自己的支援。由此可見,他的意大利政策是沖突重重的。

1859年4月,拿破侖和撒丁王國首相加富爾伯爵達成秘密協定:法國以得到薩伏伊和尼斯為條件,幫助撒丁尼亞将奧地利勢力逐出亞平甯半島,統一意大利。同年,他向奧地利發動戰争,在馬真塔戰役和索爾弗利諾戰役中擊敗了奧軍,結果,奧地利向薩丁尼亞割讓倫巴第地區。就在此時,拿破侖決定不再介入意大利事務。此舉為時已晚,不能阻擋意大利統一的步伐。他幫助薩丁尼亞的舉動,令國内的天主教徒開始反對他。拿破侖企圖通過駐兵羅馬來糾正這一錯誤。但這一錯誤已經無法挽回,他此後也不再推行傾向于天主教會的政策,他甚至在1863年,任命維克多·杜爾偉(英語:Victor Duruy)為教育部長,世俗化教育制度。法國駐軍在普法戰争爆發時,撤離羅馬。

(14)美洲計劃

拿破侖制定了一個美洲計劃,計劃的重點有三個,第一個是承認美國内戰中的美利堅聯盟國,并且與之結盟。第二個是介入拉丁美洲事務,在當地建立君主制國家,并且增加與拉丁美洲的貿易來往。第三個是控制墨西哥,建立以馬西米連諾一世為首的墨西哥帝國,當作拉丁美洲和聯盟國之間的緩沖國。

法國軍事介入墨西哥是拿破侖推行冒險主義外交政策的例子之一。他以墨西哥欠下外交債務為由,介入墨西哥事務,企圖在北美建立一個君主制國家。這一計劃得到了反對世俗主義的墨西哥保守派支援。以門羅主義為宗旨的美國,因為身陷内戰,無力理會外務。拿破侖希望聯盟國最終能夠勝出内戰,并且認為,得勝的聯盟國會接受墨西哥新政府。

實作這一計劃,障礙重重。1862年5月5日,法國軍隊在普埃布拉戰役(英語:Siege of Puebla (1863)),被武器落後的墨西哥軍隊擊敗。這是法國軍隊在滑鐵盧戰役以後第一次戰敗。全世界為之震驚,鼓舞了墨西哥人繼續作戰。在往後五年裡,墨西哥人一直在進行遊擊戰。

1863年,拿破侖在墨西哥保守派的支援下,将一個哈布斯堡家族的馬西米連諾一世扶上皇位,墨西哥共和派在法國軍隊的進攻之下,被迫撤出城市,在鄉間繼續進行抵抗活動。

1865年,美國内戰結束,聯邦取勝。美國政府作出實際行動,支援反抗軍,除了向他們提供武器之外,美國政府還派遣戰艦到墨西哥海域設立封鎖線,以防法國駐軍得到支援。持續不斷的遊擊戰對法軍造成的損失不斷擴大。美國威脅法國,要求法國撤兵,否則軍事介入墨西哥。拿破侖是以在1866年撤兵。共和派在次年就推翻了馬西米連諾一世,并且在同年6月19日處決了皇帝。在此之前,拿破侖曾勸籲馬西米連諾,請求他離開墨西哥,但遭到後者拒絕。軍事介入失敗,馬西米連諾遇害,令拿破侖蒙羞,遭到全歐洲批評。不過,書信顯示,利奧波德和拿破侖早就警告過馬西米連諾,不要依賴歐洲的勢力。歐仁妮皇後也因為插手朝政的原因,被人批評。

拿破侖和歐仁妮皇後在杜伊勒裡宮會見了墨西哥皇後比利時的夏洛特。夏洛特請求拿破侖提供支援,遭到拒絕。她随後患上了精神病。

【法蘭西王朝志】法蘭西第二帝國(五):拿破侖三世3

(15)美國

19世紀60年代初,拿破侖的計劃已經基本實作,兵敗滑鐵盧的恥辱已經消除,法國再度成為歐洲大陸的軍事強權。

拿破侖在美國内戰初期,支援美利堅聯盟國。聯邦警告他,他如果承認聯盟國,聯邦就向他宣戰。拿破侖沒有是以而讓步,相反,他繼續慢慢傾向聯盟,因為聯邦對聯盟的封鎖,已經重創了法國的紡織業。1862年,拿破侖私底下會見了聯盟的外交官員,令後者有了希望。然而,他卻不敢在沒有英國支援的情況下,獨自承認聯盟。聯盟官員最終意識到外國不可能介入内戰。1863年,聯盟以英法使節勸籲其國民不要入伍為由,驅逐了英法使節。

(16)普魯士

對拿破侖來說,更加危險的威脅迫在眉睫。法國在歐洲大陸的地位,在普魯士在普奧戰争中大勝奧地利之後,開始動搖。他年輕時加入過燒炭黨,之前又幫助過薩丁尼亞王國,是以,他不能在戰争中和奧地利結盟,結果,普魯士成為了法國的最大威脅。他在戰争爆發之前,向奧托·馮·俾斯麥承諾會保持中立的原因是,他以為會有人調停戰争,又或者是奧地利會勝出。拿破侖也沒有借機要求普魯士接受法國擴張領土。他隻要求普魯士在戰後接受法國吞并比利時和盧森堡。法國一無所獲,普魯士卻不斷壯大。部分曆史學家認為,拿破侖此時的健康狀況較差,是以無法作出決策。

1867年,拿破侖企圖通過購買盧森堡來改正錯誤,普魯士随即以武力威脅法國放棄計劃。盧森堡危機最終以法國簽署倫敦條約(英語:Treaty of London (1867)),放棄盧森堡主權結束。

【法蘭西王朝志】法蘭西第二帝國(五):拿破侖三世3

(17)普法戰争

外交戰略失誤,最終使拿破侖付出代價。1870年,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的堂兄霍亨索倫親王利奧波德有意一取西班牙國王寶座。拿破侖不想腹背受敵,要求利奧波德打消念頭。威廉一世見局勢緊張,便公開表示,不再支援堂兄為王。拿破侖随後要求霍亨索倫王朝首長威廉一世保證,不會有其他霍亨索倫家族的成員登上西班牙王位,其無禮态度,令威廉一世驚訝。威廉一世在會見法國大使後,寫了一篇内容宛轉的電報,拒絕了拿破侖的要求。但是,俾斯麥為了激怒拿破侖,修改了電報的措辭,令法國輿論嘩然,普法戰争是以爆發。

拿破侖和法國将軍在開戰之時,都有大獲全勝的信心。拿破侖犯下了一個至關重要的錯誤,那就是将組織混亂的軍隊的指揮權掌握在自己手中。他也沒有指揮大規模軍事行動的經驗,精神也經常出現問題。他不聽建議,結果,法軍在多場重要戰役中戰敗,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普軍長驅直入。拿破侖不肯回到巴黎,也不肯交出兵權。1870年9月2日,他在色當會戰中被普軍俘虜。兩日後,拿破侖戰敗的消息傳到巴黎,第二帝國覆亡。

戰争為法國帶來了災難,卻為德意志地區帶來了一個統一的國家。德意志帝國成立後,迅速取代了法國陸上強權的地位。

(18)晚年

被俘六個月後,拿破侖獲準和妻兒一起流亡到英國。他在奇斯爾赫斯特卡姆登宮渡過餘生。1873年1月9日,拿破侖在治療膀胱結石時逝世。他一直感到内疚、痛苦,備受困擾。拿破侖在彌留之際,對身邊的醫生說:“你當時在色當嗎?”

拿破侖起初葬于當地的天主教教堂聖瑪麗。當他的獨子戰死後,歐仁妮決定要修建一座修道院。隐修士全部來自剛剛通過反神職人員法的法國。拿破侖的妻兒都葬于這個修道院。遊客參觀這個修院時,可以見到三人的棺木。2007年,法國政府準備将拿破侖的棺木運返法國,但計劃最終因為隐修士的反對,而未能實作。1975年,皇家文藝學會在他位于倫敦聖詹姆斯國王街的舊居,裝上了藍色牌匾。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