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八一九事件,兵多将廣的蘇聯元老們,為何沒能及時挽救蘇聯政權?

80年代末~90年代初,曾經威震世界的蘇聯,幾乎已經走向到自己曆史的盡頭。1988~1990年,蘇聯國内的巴庫、第比利斯、維爾紐斯等城市,相繼發生事端,極大瓦解了蘇聯的内部凝聚力。1990年蘇共二十八大結束後,蘇聯的改革完全偏離了方向,蘇聯政權基礎更加動搖。與此同時,由于戈爾巴喬夫的諸多失誤,蘇聯國民經濟連年滑坡,1990年,蘇聯經濟增長率在-2%以下。昔日的超級大國,正在走向沒落。

八一九事件,兵多将廣的蘇聯元老們,為何沒能及時挽救蘇聯政權?

1991年,蘇聯的境遇也沒能得到明顯改善。當年3月,蘇聯官方舉行公投,投票顯示,70%以上的蘇聯群眾支援保留聯盟,但蘇聯的國家機構仍在趨于瓦解。當年5月,戈爾巴喬夫同各加盟國首腦達成協定,計劃頒布《新聯盟條約》,建立“新蘇聯”,将原屬于中央的一些權力,下放給各加盟國。這樣一來,原本高度中央集權的蘇聯,正在逐漸變成“一個松散的邦聯”。蘇聯的政權基礎,已經頻臨崩潰。

為了阻止蘇聯解體,1991年8月19日,一批蘇聯元老組建了“國家緊急狀态委員會”,形成“擁蘇派”,并順勢發動了一場政變,史稱“八一九事件”。八一九事件時期,縱觀幾大陣營的兵力和配置,國家緊急狀态委員會都占據明顯優勢。從指揮人員上講,緊急狀态委員會網羅了蘇聯各大強力部門的一把手,如副總統亞納耶夫、國防部長亞佐夫;從軍事力量上講,緊急狀态委員會擁有“塔曼師”、空降兵等精銳部隊。按一般邏輯,擁有這樣頂尖的團隊配置,緊急狀态委員會應該會赢。

八一九事件,兵多将廣的蘇聯元老們,為何沒能及時挽救蘇聯政權?

但事與願違的是,蘇聯元老們卻失敗了。8月19日,大批蘇軍進入莫斯科城,試圖扭轉局勢,收回下放給各加盟國的權力,但卻在葉利欽的阻撓下遭遇了挫折。8月20日,在葉利欽的鼓動下,越來越多的蘇軍官兵“臨陣倒戈”,更多的市民則湧向街頭,而其他戰區的蘇軍也普遍持觀望狀态,蘇聯元老們陷入困境。8月21日,戈爾巴喬夫重新控制局勢,多數軍隊撤回營地,持續數日的政變以失敗告終。

擁有頂尖配置的蘇聯元老和蘇聯軍隊們,為何沒能成功呢?從某種程度上講,這可以用五個字解釋,這五個字便是:準備不充分。首先,我們來看看蘇聯元老們(國家緊急狀态委員會)那邊的情況。對于蘇聯元老們而言,“八一九政變”本就是一場較為倉促的行動。行動實施前,他們既沒能設定好政變後的制度體系,又沒有提前争取莫斯科群眾的支援,甚至錯誤地以為“隻要軍隊到了,市民們自然會加以回避”。

例如8月20日那天,當行動已經付諸實施後,國家緊急狀态委員會才召開會議,讨論“降低消費品價格”等問題。另外,當時葉利欽與其支援者控制着白宮,但會議卻遲遲沒能做出攻打白宮的決定。當天晚上,委員會臨時決定宵禁,但有部下推算:如果要執行宵禁,則至少需要150萬張通行證,以及10個師的兵力守備。由于準備不足,相關物資沒有籌備齊全,相關兵力也無法立即展開部署。大部分決定,都難以執行。

八一九事件,兵多将廣的蘇聯元老們,為何沒能及時挽救蘇聯政權?

其次,我們再看看蘇聯軍隊那邊的情況。衆所周知,1985~1991年間,由于戈爾巴喬夫的一通“騷操作”,蘇聯軍隊已經走在了瓦解的邊緣。在其内部,各加盟國、各民族士兵間的分歧越來越大;在其外部,軍方同高層裂痕加劇,“士兵母親委員會”等組織也在暗中影響着軍隊。1990年,不少加盟國擅自修改了兵役法。同樣是在1990年春季,蘇聯境内有五個加盟國未完成征兵任務,蘇軍陷入了“征兵危機”。

八一九事件開始前,國家緊急狀态委員會沒能做好蘇軍的說服,緻使執行任務的蘇軍士兵們陷入了迷茫狀态。事件進行中,委員會由于準備倉促,多次臨時做出決定,多次臨時修改計劃,更令執行任務的官兵們無所适從。面對緊急狀态委員會的倉促與無序,葉利欽等人抓住機會,對蘇軍進行忽悠,最終促使一部分官兵(以俄羅斯族官兵為主)“倒戈”。這樣一來,蘇軍趨于分化,委員會也失去支柱,持續數日的政變,自然會以失敗告終。

八一九事件,兵多将廣的蘇聯元老們,為何沒能及時挽救蘇聯政權?

總體來說,在八一九事件中,蘇聯元老們的出發點很好,大部分蘇軍官兵也想維護政權,但由于組織不充分等原因,而讓葉利欽等人奪走了優勢。八一九事件後,蘇聯解體的程序驟然加快,最終于當年12月底徹底瓦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