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31歲趙一曼犧牲後,唯一兒子很受照顧,為何55歲時,選擇自缢而死

31歲趙一曼犧牲後,唯一兒子很受照顧,為何55歲時,選擇自缢而死

年輕一代了解趙一曼多始于國小國文課本裡的一篇文章---“粗瓷大碗”。

董必武曾為趙一曼賦詩:“抗倭未勝竟成俘,不屈嚴刑罵寇仇。自是中華好兒女,珠河血迹史千秋。”

31歲趙一曼犧牲後,唯一兒子很受照顧,為何55歲時,選擇自缢而死

她為國英勇犧牲,名傳千古、可歌可泣。

在她短暫的三十一年人生裡,對事業和國家,她獻出了百分比的忠誠與力量。而相對于自己的家庭,舍小我成大國的她,留下的又太少太少。尤其在她唯一的兒子的生命裡,她匆匆而過,來不及給他一個普通母親給予的愛護與關懷,卻在冥冥中影響着他。

成長生命裡的匆匆而過

31歲趙一曼犧牲後,唯一兒子很受照顧,為何55歲時,選擇自缢而死

趙一曼的獨子取名陳掖賢,小名甯兒,出生于1929年。那是趙一曼從“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學成歸來的第二年。趙一曼和丈夫均畢業于黃埔軍校,且從留學蘇聯相識。但這三口人的緣分,卻在國難之下僅有寥寥幾年。

1931年“九一八”事件緻使抗日戰争爆發。丈夫被派往國外執行任務,生下兒子不久的趙一曼馬上被組織派往東北,義無反顧地加入了抗日戰争的隊伍。年僅兩歲的陳掖賢與母親的短暫相處中,不曾留有任何記憶,更沒機會體會一個母親的關懷。而這短暫的兩年卻是母子二人唯一的記憶。而這與兒子的一别,就是一生。

31歲趙一曼犧牲後,唯一兒子很受照顧,為何55歲時,選擇自缢而死

陳掖賢的童年記憶中,從未有過母親的身影。被托與大伯家照顧的他與母親南北各方。

寄養在伯父家的他,從小性格孤僻,心事重重。國家動亂的特殊時期裡,本該在母親懷裡被父母寵愛的年紀,卻隻能在孤獨無助中度過。即使伯父家再怎樣把他視如己出,可每當表兄妹們圍着伯母分享着學堂裡的趣事的時候,坐在旁邊的小甯兒又怎能不思念起自己不知身在何處的親生母親?組織上工作的保密性讓他對母親幾近一無所知。也許伯父有給他看母親特意帶着三口去想管拍的照片,可在毫無溫度的相紙上,一個近乎沒有見過母親的小孩,對着照片,又如何拼湊出一個母親的立體樣子。

這樣度過了青少年時期。解放後,陳掖賢被姑姑送往中國人民大學讀書。

母親的精神影響

31歲趙一曼犧牲後,唯一兒子很受照顧,為何55歲時,選擇自缢而死

1955年,陳掖賢從人民大學的外交系順利畢業。同年經親戚群組織上的确認,陳掖賢此時得知電影銀幕中的大英雄趙一曼,便是自己的親生母親。

一個孩子了解自己的至親,要從殘酷的影視作品裡獲得,其中的五谷陳雜想必隻有他自己可以體會。

畢業後的陳掖賢彼時已經成為了男兒大丈夫的年紀,生在母親那輩人剛剛用鮮血換來的和平年代裡,他也許更能感同身受母親毅然接受骨肉分離的苦痛;忍受抗戰環境的惡劣生活;承受掩護部隊撤離負傷時的痛苦;甚至挺住昏迷被俘虜後,一系列泯滅人性的十幾種酷刑逼供;以及最後被殘忍殺害的樣子……這一切都在電影裡和他自己感同身受母子連心的想象中,讓母親的經曆漸漸清晰卻也殘酷起來。

在偉大的解放事業面前,二十多年的缺席已然微不足道。

31歲趙一曼犧牲後,唯一兒子很受照顧,為何55歲時,選擇自缢而死

作為一個這樣的一個英雄人物的兒子,他的心裡必定感慨萬千,心疼大過了驕傲。在母親僅留給他的遺物裡,他隻收到了一張簡短的臨終遺言,小小的字條上,隻是平凡普通的告知自己即将離去的字:

“甯兒,母親對于你沒有盡到教育的責任,實在是遺憾的事情。……”

這是一個為了國家事業,而不能給親生兒子多少切實關愛的母親,對兒子說的最後一段話。但她能給與的,已經遠非一個普通母親所給與。而這也許是他毅然拒絕領取母親的撫恤金的原因。

“我怎麼能花那錢,母親為國捐軀,是不能用錢來衡量的。”陳掖賢說。

他在經曆這樣震撼的消息後,即将畢業血氣方剛的他定是想有所作為一番。不然也不會在自己的手上刺傷了母親的姓名,時刻清醒着。

混亂的不得志時期

31歲趙一曼犧牲後,唯一兒子很受照顧,為何55歲時,選擇自缢而死

畢業後的陳掖賢被配置設定到北京工業學校,任政治教師,教授學生《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他是那種不會照顧自己的人。蓬頭垢面、不拘小節。就業以後他結婚生女,組建家庭。也許沒有學會自愛與安排生活,在他與學生草率的婚姻裡愈發顯現出來。性格不合、下放農村勞作的聚少離多……都加劇了婚姻的不幸。

也許是從小缺乏被關愛的性格,還不足以具備夫妻的力量,在沒有過多了解的婚姻裡,各種問題一一顯現。妻子因孩子家庭等諸多原因曾患精神疾病,雖前後複婚,但整個婚姻生活,加之不能合理安排工資等經濟方面的問題,緻使婚姻生活并未改善。

而後面國内又經曆了諸多大事件和特殊時期。

1959-1961年期間,大躍進運動及一些相關政策緻使了全國糧食危機。很多地區成為饑荒災區。

袁隆平老先生在接受采訪,談到那一時期曾說:

“我給你舉了個例子,你們年紀輕不知道,三年困難時期,餓死了幾千萬人啊。大躍進把樹都砍了去煉鋼鐵,把生态破壞了,1959年大幹旱,一年基本上沒有收成,餓死了四五千萬人啊。我看到路上有5個餓子,倒在田坎旁邊,倒在橋下和路邊,我親眼看見啊,那很凄慘的。”

31歲趙一曼犧牲後,唯一兒子很受照顧,為何55歲時,選擇自缢而死

陳掖賢雖在北京,但也深知家鄉那邊民不聊生的慘況。1960年,他曾直言寫信直交給了給毛主席,叙述了當時的情況,并直言指出了黨在決策上的一些錯誤決定。主席看了十分氣憤,但看在他是趙一曼的兒子上,沒有繼續追究,後來陳掖賢被配置設定到機電研究院六機床廠工作。

1966年的文革時期,因為父親被誣陷的原因,他幾次寫信聲讨想為父親洗清冤枉,但引起了文革上司小組的不滿,前後曆經了被“打倒”、逃跑、牛棚隔離、審查批鬥……的迫害。

生命的結束

1976年長達十年的文革結束了,在此期間不知陳掖賢經曆了怎樣的迫害。步入中年的他,也許是悲憫慚愧自己的半生,也許是憤恨時代自己的不得志,甚至是相比母親可歌可泣的一生,自己的微不足道……然而這一切都不重要了在8年後的一天,陳掖賢于55歲自缢而死。

人們不知他臨終前是否在想自己的母親,不知他是懷着怎樣的心情與勇氣,結束了自己53歲的一生。

也許世人會永遠記得他那偉大的烈士母親---趙一曼,但他,也曾是即便幾般潦倒,也未曾領過母親撫恤金的熱血青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