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影《建軍大業》)
甯漢分立後,武漢政府在财政經濟上面臨着很大困難。武漢三鎮那時集中着除蔣派外的幾乎所有國民革命軍及政治組織,後勤需求浩繁。原本武漢政府派财政部長宋子文前往上海,欲接管上海、南京等地的财政,但被蔣介石擋在了門外。“四一二”之後,蔣介石所控制的長江下遊地區更對武漢實施了經濟封鎖。
廣州曾是北伐的大後方和大學營,可是在“清黨”過程中,李濟深改組了廣東省政府,直接導緻有八百萬銀元儲備的廣州中央銀行對武漢政府不再予以支援。
面對一連串的圍堵,武漢政府隻得頒布“現金集中條例”,走上了靠發行紙币來維持開支的道路。然而這條路同樣步履維艱,幾天後,北京上海銀行界便共同宣布與漢口各銀行斷絕往來,南京政府也明令禁止武漢中央貨币的流通。
如此一來,猶如雪上加霜,武漢中央銀行的鈔票變得一天比一天不值錢,一個人吃頓飯就要十多塊錢,而用其它銀行的鈔票,即便吃一頓好的,一塊錢也就夠了。可以說,武漢的整個經濟狀況已到了近乎窒息的程度。
顯然,隻有主動突圍,給予蔣介石以有力打擊,武漢方面的處境才有得到改善的可能,但國民黨内的主流意見卻是先舉行北伐。
蘇聯總軍事顧問加侖也持這一看法,按照他的分析,當時中國有三大力量,分别是北京的張作霖、南京的蔣介石和武漢陣營。以一般人的觀點來判斷,張作霖的實力最強,蔣介石次之,武漢最弱。張作霖恃其兵力之盛,正在河南增兵準備南下,如果武漢陣營能首先消滅張作霖,那麼自身的實力地位就能躍升第一,在三強之中便能穩操勝券。
加侖是個軍事家,他的論點主要還是着眼于戰場博奕。打個比方來說,就是他認為武漢方面是條“小魚”,蔣是條“中魚”,張是條“大魚”。“小魚”要想立于不敗之地,最好是能尋機先吃掉“大魚”,把自己養肥後再與“中魚”對決。
與加侖不同,蘇聯總顧問鮑羅廷是東征的支援者。鮑羅廷說,曆史上任何一個革命,都要先肅清内部,現在内部已産生了第二個陳炯明(指蔣介石),怎麼談到北伐?他主張乘蔣介石立足未穩之機,迅速實施東征。在他看來,唯有除去蔣介石這個心腹之患,武漢政府才能立住腳,也才可以從從容容地進行北伐。
中共的立場相對更為微妙,張國焘就對加侖的見解就持贊成态度,理由倒不是什麼小魚吃大魚,而是他發現東征根本就組織不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