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日軍聞風喪膽的中國軍隊,從師長到士兵都是抗日血性男兒

七七事變前,中日軍隊在平津地區呈一觸即發之态勢,日軍在平津地區駐紮軍隊6000人之多,加上所謂的“冀東防共自治政府”僞軍一萬五千多人,合計兵力在二萬餘人。
中國軍隊駐紮在平津地區的是二十九軍,總兵力十萬人。
說起二十九軍,很多人都會想起長城抗戰,想起“大刀向鬼子頭上砍去”的大刀隊。
二十九軍是西北軍班底,中原大戰後張學良收編了馮玉祥西北軍的殘留部隊,改編而成。
西北軍素以英勇善戰著稱,在長城抗戰中,西北軍與日軍苦戰一個多月,曾經讓日軍吃夠了苦頭。
特别是二十九軍的一個師,更是讓日軍聞風喪膽,這就是三十七師,在日本人看來,三十七師從師長馮治安到每一個官兵都是抗日死硬分子。
在長城抗戰中,也就是三十七師的官兵半夜舉着大刀摸進了日軍軍營專砍人頭,至今仍是日本兵的噩夢。
為了應付日益緊張的态勢,宋哲元軍長有意将三十七師安排駐守北平。
三十七師駐守後,中日兩軍駐地和活動區域最為接近的地點是豐台車站和宛平城。
面對蓄意挑起戰争的日軍,三十七師也早已做好了準備,每個士兵都卯足了勁,隻要日軍敢越雷池一步,三十七師官兵就會讓日軍吃夠苦頭。
在最敏感的宛平城和盧溝橋一帶,日軍竟然在中國士兵的眼皮底下開始演習,誇張地做出向中國駐軍沖鋒的姿态,甚至一度沖到中國士兵的警戒線内。
中國軍隊雖然無法禁止日軍在屯内軍事演習,但是不讓他們通過宛平城門是可以做到的,結果是日軍意圖通過一次,三十七師的士兵就堵他們一次。
1937年7月6日,在宛平城門外的大雨裡與中國士兵對視了一整天的日本人,最終還是撤了回去。
蓄意開展的日軍,在第二天,也就是7月7日,繞過了宛平城城門,直接奔向了盧溝橋以北。
日軍的侵略戰争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