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草是一個國家的戰略物資,是人民生存的必須品,更是一個國家發展的命脈。充足的糧草儲備就如同一支強有力的強心針,讓人民無論在何時都不會對國家失去信心。同時糧食也是一個國家發展的重要經濟來源之一,很多工業産品的發展都離不開糧草的支撐,是以說充足的糧草對一個國家的發展也有着不可言喻的重要性。
衆所周知,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農業大國,地大物博的國土,讓我國有着充足的糧草儲備。可就算是我國這樣的農業大國也有着窘迫的時候,在新中國成立不久之後,我國就經曆了一些重大的變革。
在這時期的我國還一直處于百廢待興的狀态,因為戰亂等多方面的影響,我國的農業一直處于荒廢的狀态。就在這個時候,身為我國友好鄰邦的蘇聯竟提出要借給我國百萬噸的糧食,來解決我國的燃眉之急。可這次交易,卻因為翻譯翻錯了一個字而導緻功虧一篑。

衆所周知,我國和蘇聯之間的關系一直都是一種非常複雜的存在。最初在蘇聯十月革命的影響之下,以李大钊為首的一種愛國人士也在我國提出了社會主義的思想,并以此爆發了五四革命。當時以列甯為上司的共産國際對與我黨的成立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并一直保持着友好關系。
在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國更是一直把蘇聯看作我們的老大哥,而蘇聯更是在經濟等多個方面一直給予我們支援,對于我國經濟的複蘇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而之中友好的關系并沒有随兩國人民的意願一直長久下去,随着斯大林的下台,赫魯曉夫執政,我國與蘇聯的關系也急轉直下。
新上任的赫魯曉夫非常的仇視斯大林,對斯大林所做的一切都視為眼中釘。而斯大林在位時,最終的一件事就是中蘇之間的關系,和斯大林不對付的赫魯曉夫,自然随着對中國也仇視了起來,最終引起中蘇關系的決裂。雙方決裂之後的一段時期,更是我國最困難時期之一。在這段時期裡,我國先是遭遇了自然災害的連續襲擊,國内的糧食産量連續下降,随之經濟也飛速下滑。就在這個困難戶時期,曾經的老大哥蘇聯又向我國伸出“援助之手”。
當時的蘇聯正處于和美國的冷戰時期,在這樣長時期的消耗之下,蘇聯自然需要一個友好的幫手來令自己更好的發展。對于當時的蘇聯來說,中國恰恰是一個最好的盟友,無論是在地理位置還是在實力上,中國都有着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于是1961年,蘇聯透露出想要和我國在經濟、技術等多方面展開一些合作。同年的2月,赫魯曉夫更是透露出願意借給我國一百萬噸的糧食和五十萬噸的蔗糖,來幫助中國度過眼下的危機。
但是事情并沒有表面上的這麼簡單,在簡單的思索之後,我國提出可以接受五十萬蔗糖的援助,但是拒絕了一百萬糧食的援助。并向蘇聯表示,我國希望先依靠自己的努力來先解決問題,如果最後實在不行了,再尋求蘇聯的幫助。
當時的我國其實本意并不是願意拒絕蘇聯的援助的,這一切都源于一次誤會。在赫魯曉夫至中國的信中有一個“B”字元,這個字元在俄語裡面是有借的意思的,但是翻譯官在翻譯這封信時,依靠自己的了解把這個字元翻譯成了貸款。貸款和借雖然隻有一字之差,但是所表達的意思卻是差之千裡。
當我國的上司人們拿到翻譯官翻譯的信之後,感覺如果是貸款的話,以中國當時的國情和民力,是無力償還這麼大的一筆貸款的。是以在多方探讨之後決定,隻收下蘇聯支援我們的蔗糖,放棄了糧食。
這一場鬧劇直到我國到蘇聯商讨蔗糖一事時才被發覺,當時負責外貿部副部長的周華民在談判中感覺事情并不對勁,于是在談判結束後立馬緻電自己的上級,彙報自己的發現。總理秘書在接到消息後也連忙和翻譯組打電話,核實資訊。一經核實才發現,這确實是因為翻譯組粗心所導緻的。
雖然翻譯組在這件事後非常的後悔,但是這一切都已經于事無補了。我國當時已經選擇了在國際市場上購入糧食,相比較于蘇聯的節糧,從國際市場上借糧也能緩解一段時間的糧食危機,但是這也使我國的經濟負擔更重,更重要的是美蘇之間的關系也并沒有是以得到更大的改善。
由此可見,翻譯工作的重要性。如果能做到準确的翻譯,那麼就會減少工作上很多不必要的麻煩。但是如果翻譯的詞不達意,那麼就很有可能與實際意思南轅北轍,造成很多不可逆的損失。其實翻譯工作有時是一個枯燥的工作,翻譯人員每天都要面對很多的文字。一兩天還好,但是時間一久就會造成疲憊。随着身心的疲憊,工作上也沒有最初的細緻慢慢變得粗心起來。很多翻譯的時候都憑借着自己的第一感覺,而不去思考其中是否還有其他意思,如此一來很多翻譯就容易出錯,最終導緻釀成大禍。
其實不應該把翻譯工作看作是一種枯燥的工作,要學會去發現其中的樂趣。在翻譯一篇文章的同時,你會對這個國家的文化有更深一步的了解,看到更廣闊的世界。當你反複思考,最終推敲出那個最屬于它的意思時,你會感到從未有過的榮耀感。如果當初蘇聯的那封信翻譯正确的話,那麼就會減少我國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小結:
雖然當時我國和蘇聯之間關系的惡化,是時代發展必然的腳步。但是翻譯上的錯誤在這其中也有着推動的作用,這些翻譯的錯誤對我國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損失。
當時翻譯錯誤,一方面是因為當時我國的教育還比較落後,很多知識都隻能接觸到一些片面,而未能深究。但是随着時代的發展,我國的教育體制在趨于完善,是以我們對外語的翻譯不能夠再隻看它的表面,要深入進去,去找到它本身要穿搭出的意思。翻譯是人與人、國與國之間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