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她因病不能生育,丈夫卻對她40年深情如一日,晚年領養一兒一女

在唐代的時候,嫁給李億又被抛棄的才女魚玄機,曾經有感于有情人的難得,寫下一句著名的愛情詩:易得無價寶,難得有情郎。這句詩寫出了世間太多感情的真相,後來發展成了一句俗語:萬兩黃金容易得,知音一個也難求。

雖然說這樣真摯的真情情在世間是非常少見的,但卻并不是完全不存在,也正是因為其稀有,才更顯得難能可貴。著名的曆史學家吳晗和他的妻子袁震相守一生的愛情故事充滿了坎坷與曲折,感人至深,就是一份萬兩黃金也買不到的珍貴愛情。

胡适的得意弟子,數學考零分被清華破格錄取

1909年,注定是一個風起雲湧、新舊交替的時代,這一年,吳晗出生在浙江義烏的一個小康之家,在那個年代,讀書人一般走的都是仕途之路,吳晗的父親吳濱珏也曾考上過大清朝的秀才。

吳晗從小就顯露出了與衆不同的過人才華,他博聞強記,聰明過人,尤其是對曆史非常感興趣。考上了上海的中國公學之後,吳晗成了大名鼎鼎的學者胡适的學生,胡适當時正在這個學校裡當校長。

胡适對吳晗在大學裡寫下的《西漢的經濟狀況》一文非常贊賞,吳晗經常就學術上的問題請教胡适,胡适也總是悉心回答。胡适去到北京以後,吳晗也去北京考北京大學,因為數學考零分沒有考上,卻因為文史上的過人成績被清華大學破格錄取。

她因病不能生育,丈夫卻對她40年深情如一日,晚年領養一兒一女

吳晗考上清華以後,家裡就已經衰落了,生活上非常貧困,胡适經常在經濟上接濟吳晗。胡适又給清華大學的校長翁文灏寫信,為他争取到了工讀的機會,"此人家境甚貧,本想半工半讀,但他在清華無熟人,恐難急切得一個工讀機會。他若沒有工作的機會,就不能入學了。我勸他決定入學,并許他代求兩兄幫忙。此事倘蒙兩兄大力相助,我真感激不盡。吳晗在大學期間就寫下了《胡應麟年譜》、《胡惟庸黨案考》、《〈金瓶梅〉的著作時代及其社會背景》、《明代之農民》等著名的文章,在當時史學界名聲頗高。大學畢業的時候,胡适要吳晗去北京大學任教,蔣廷黻為了留下人才,破格提升吳晗為清華大學教員,吳晗留在了清華大學講授明史。

袁震是有病,癱瘓在床,但她的人品、學識并沒有癱瘓

“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雲”,在這樣的環境下,吳晗可以說是前途一片大好,身邊圍繞着許多仰慕他才華的女同學,但吳晗都一心做學問,根本不為所動。但是,這一切,都在見到病床上的袁震之後改變了。

袁震原名袁震之,1907年出生于湖北光化縣,18歲的時候,袁震考上了武漢大學,讀的也是和吳晗一樣的專業:史學,還發表了《武則天》、《中國地名考》等優秀的論文。正是因為這一共同的愛好,她和吳晗兩個人之間以後有着說不完的共同話語。

幾年之後,23歲的袁震又考入了清華大學史學系,袁震的人生看起來也是在向着美好的方向發展,如果在這樣的情況下和吳晗相識相遇,那他們二人絕對是令外人豔羨的一對才子佳人。

但天有不測風雲,上天偏偏在這個時候跟袁震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袁震的父親患上了肺結核,這在30年代的中國還是不治之症,更可怕的是,這是一種傳染性很強的病。

袁震離開學校回家去看望父親,就這樣不幸地被傳染上了,病情日益嚴重,還變成了骨結核,她長期生病在床不能去上課,清華大學也隻能取消了袁震的學籍。

換成其他年紀輕輕的女孩,在大好年華遇到這樣重大的人生打擊,肯定都是心灰意冷,對人生失去了希望。

但是,袁震卻不是這樣一個輕易就向生活低頭、向命運認輸的女孩,哪怕是常年躺在病床上,她依然非常的樂觀堅強,她這樣的樂天派精神也深深地鼓舞着身邊的朋友和親人。

不僅如此,與人交流的時候,對自己擅長的史學領域,袁震總是能夠侃侃而談,說出自己獨到的意見。第一次見到袁震的吳晗,也正是這樣被她深深吸引的,哪怕是躺在病床上,但她的精神卻是那麼的熠熠生輝,她的學識卻是那樣的廣博。

病中的袁震,一直是由老師吳之椿、同學梁方仲照料,後來梁方仲因為要去外地,就委托吳晗來照顧她。

第一次見到袁震的時候,吳晗25歲,袁震27歲,這個比自己大了兩歲、躺在病床上卻樂觀堅強又學識淵博的女孩,令吳晗着迷,她遠比身邊任何一個健康的女孩對他更有吸引力、更有魅力,因為吳晗欣賞的是她的精神和内在。

她因病不能生育,丈夫卻對她40年深情如一日,晚年領養一兒一女

有一次兩個人讨論學術問題,吳晗引用了胡适的觀點,但袁震卻駁倒了這個觀點,吳晗對此非常敬佩。袁震笑話吳晗:"你怎麼老是在胡适面前矮三尺呢?"吳晗卻說:"那麼,我在袁震面前就矮了一丈!不僅是在學識上,在人生觀上,袁震也是吳晗的引領者。袁震十幾歲的時候,就在家鄉參加了五四運動,宣傳愛國思想,抵制日貨,還曾因為減掉長發、帶頭鬧革命被開除學籍。

1922年,袁震為湖北女子參政協會起草了《成立宣言》,吳晗讀了之後對其中的文采非常欣賞。袁震很早就加入了中國共産黨,她的叔父袁書堂就是因為革命犧牲,姐姐袁溥之也是受叔父影響走上革命道路的共産黨員。

很多年以後,吳晗回憶說:袁震對我傾向黨、傾向革命、皈依馬列主義起了很大作用。

袁震因為骨結核躺在病床上不能動,基本上處于半癱瘓狀态,換做其他人不覺得她是一個累贅就不錯了,但吳晗卻對她悉心照顧、傾心相愛,袁震又怎麼能不被深深地打動。

他經常去和躺在病床上的袁震交流學術問題,探讨人生問題,哪怕是說上一兩個小時也不覺得疲倦,兩個人之間好像總是有說不完的話。

雖然吳晗傾心于袁震,袁震也對吳晗非常欣賞,但是她考慮到自己的病情,為了吳晗的将來考慮,拒絕了吳晗的愛情。

袁震之的姐姐袁溥之出獄後,來到了北京,将袁震從醫院裡面接了出來。吳晗讓袁溥之幫忙抄寫《李朝實錄》,每個月給她40元大洋作為報酬,其實是為了解決袁震的生活費和醫藥費。

對吳晗的行為,外人都覺得非常匪夷所思,因為袁震不僅比他大,而且還常年病卧在床,連生活都無法自理,紛紛在背後議論,吳晗就跟他們解釋:“袁震是有病,癱瘓在床,可我喜歡和追求的是她的人品、學識,她的人品、學識并沒有癱瘓,照樣熠熠生輝。”

這種同生共死的感情是萬兩黃金也買不到的

外人隻是在背後議論,但吳晗的母親聽說兒子愛上了一個常年癱瘓在床,而且很可能沒有生育能力的女孩之後,急得趕緊從老家義烏跑到北平來勸阻兒子。

吳晗不忍讓母親傷心,就騙她說,袁震的病好多了,她到外地養病去了。就這樣,吳晗連哄帶騙地将母親勸回了老家。

抗戰爆發以後,吳晗去了雲南大學教書,每個月都會給袁震寄去生活費、寫信,有了吳晗的愛情支撐,袁震的身體漸漸好轉,1939年的春天,她終于能下地走路了。

袁震能夠走路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跟姐姐和妹妹們一起去了雲南找吳晗,她想讓他看到自己站起來後的樣子。

不過這一去,袁震不僅見到了吳晗,也見到了早就在這裡的袁震母親,她看到自己未來的兒媳原來是這樣一幅病恹恹的樣子,大失所望。母親勸吳晗,隻要你不和袁震結婚,我把老家的房屋田産都賣了,替她治病都可以。

她因病不能生育,丈夫卻對她40年深情如一日,晚年領養一兒一女

吳晗卻對母親說了一段非常令人感動的話:“您完全錯了!人的精神是不能用金錢來換取的,否則豈不成市儈了嗎?我們相愛,是因為我們今生今世互相不可缺少,我不能沒有她,她也不能沒有我。這種同生共死的感情是萬兩黃金也買不到的!我們結婚與否,不決定于我,而是取決于她。她病好了,願意結婚,我一定和她結婚,如果她不願意結婚,我也要照顧她一輩子。”

吳晗如此堅決,母親拿他沒有什麼辦法,幸虧老天眷顧,袁震的身體逐漸恢複了,他們在1939年的10月份舉行了婚禮。“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經過重重的磨難,這一對苦命鴛鴦終于走到了一起,并且一牽手就是一生。

自從見到袁震的第一眼開始,吳晗就做好了照顧她一生的打算,在袁震患上子宮肌瘤需要輸血時,吳晗知道自己跟妻子血型一樣,就經常給妻子輸血,是以患上了腦貧血,在上課時暈倒了幾回。

袁震勸他:“你不要再為我輸血了,我反正是這個樣子啦,多活一年與少活一年也沒多大差别的!”吳晗卻安慰妻子:“我的生命中不能沒有你。為了使你早日康複,我就是少活十年八年又有什麼關系呢!”

吳晗用自己的課時費給袁震看病買藥,買肉炖湯補充營養,自己卻整天穿着破舊的衣服和鞋子,每天走很遠的路去上課,如此十年如一日的深情,實在是感天動地、世間少有。

在袁震的影響下,吳晗也逐漸走上了革命道路,并加入了中國共産黨。因為袁震的身體不能生育,兩個人就從孤兒院收養了一個女兒、一個兒子,女兒叫吳小彥,兒子叫吳彰,兩個孩子的到來讓夫妻倆也享受到了為人父母的快樂,彌補了人生的缺憾。

袁震沒有辜負吳晗的一片深情,她的身體好轉之後,給丈夫的工作和學術都提供了鼎力的支援,在妻子的幫助下,吳晗出版了《曆史的鏡子》、《史事與人物》、《燈下集》等多部著作。吳晗非常感激妻子的付出,他說:“我的每一篇文章都有袁震的心血!”

同甘共苦幾十年,晚年的吳晗卻遭遇了一場意想不到的劫難,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吳晗因為曆史劇《海瑞罷官》被批鬥,後又被捕入獄,妻子袁震也被牽連,1969年3月備受折磨的袁震離開了人世,這一年的10月,吳晗也含冤離世。

人生無常,斯人已去,但他們同甘苦、共患難的愛情卻一直感動着後世之人。

繼續閱讀